雖然激光雷達目前已經在很多智能汽車上得到了應用,但其笨重的身材和高昂的造價除了谷歌最近發布的那款貴得離譜的“小豆丁”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承受得起之外,貌似還沒有那個“傻缺”的車企肯在自己的量產車上投入這項技術。所以,如果體積能再小點、價格能再低點,說不定未來這樣的設備也會走進尋常百姓家。
目前,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研究生Behnam Behroozpour就盯上了激光雷達這玩意兒。和實驗室的同事一起,他們正試圖將全3D圖像成型系統(俗稱LIDAR)封裝進一個可以在智能手機或游戲手柄上輕松使用的固態包里。
Behnam Behroozpour表示,按照目前的設想來看,這樣的激光雷達設備由三部分組成。我們先準備制作一個3mm×3mm大小的光電芯片,其次還得有一個CMOS傳感器芯片,而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還需要一個芯片大小的VCSEL(垂直腔面激光發射器)裝置。不過我們之前只是分別測試了單個芯片的性能,現在才開始將它們拼裝起來。最后成型的實驗產品大概有微軟的Kinect盒子那么大。
雖然并不清楚這個集成的激光雷達系統能夠達到怎樣精確的效果,但從目前的實驗數據來看,激光光束的可探測范圍在10米左右。不過這顯然如果要在汽車領域使用的話還遠遠不夠格,而這個來自伯克利的極客小組也已經開始研究如何使其能夠達到30m-100m的照射范圍。
LIDAR是通過向外發射光束并計算接受反射所需時間來測定目標物體的距離的。為了防止因接收周圍反射光線而造成測量上的誤差,你可以系統地調節激光光束的能量值;甚至你還可以改變它的頻率,而這樣更容易獲得精確的數據。類似這樣的頻率調節,是通過安置在硅片右側,體積非常小、可震動的MEMS鏡面來實現的。
以Behnam Behroozpour為首的實驗人員們通過電子調頻的方式使得這些鏡面裝置能夠自然地震動起來。按照他的話來說,盡管采取這樣的做法更復雜,同時也更費時費力些,但一方面能夠減少光能的損耗,另一方面也能獲得理想的信噪比。而這項試驗中的噪聲,主要來自漫射光,很大程度上可能會被誤以為是激光光束的反射從而造成實驗數據測量上的干擾。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