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華為CEO任正非上周五表示,華為計劃增加在歐洲地區的投資和招聘,以此來改變外界對這家公司的“不良”印象。此外,他表示,他個人不愿讓華為在未來幾年上市。
任正非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華為目前正在加大投資和開放力度,旨在獲取國外客戶和政府部門的信任。此前,華為一直都遭到美國政府的“排斥”。任正非表示,他在媒體面前為人低調,結果讓外界給華為貼上了“神秘公司”的標簽。
他表示:“未來幾年,我們希望人們能把華為視為一家歐洲公司。為此,華為在今年將增加在歐洲地區的研發投入,并擴展對非中國國籍員工的激勵計劃,從而吸引和挽留尖端人才。”
任正非表示,過去幾年,華為也遭到了歐洲監管部門的審查,因為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增長傷及到了競爭對手,其中就包括瑞典的愛立信和法國的阿爾卡特。
同樣在美國,自2012年美國國會報告宣傳華為設備存在安全問題以來,華為就被排擠到美國市場大門之外。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nfonetics提供的數據,去年,華為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占據了22%的移動網絡基礎設施市場,而2010年,這一數字為12%。但相反,華為在美國僅擁有2.8%的市場份額,因此這就迫使華為撤離在美國市場的投資。
任正非在1987年創建華為公司,此前曾當過兵。但是,華為否認公司受到過中國政府和軍方的“關照”。
華為反擊外界質疑的有利武器就是增加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通過改進產品來提高價格。任正非表示,華為產品在歐洲的地區的售價已經創新高。他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增加研發投入。去年,華為公司的研發支出達到了50億美元。按照2013年平均匯率計算,愛立信的研發投入為49億美元。
不過,任正非表示,他不想在未來幾年讓華為上市。“上市股東會迫使華為將目標放在短期利益上,而非長遠研發上。”他表示。華為目前內部形成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持股結構,公司股權由華為中國員工持有,其中包括了任正非。
任正非目前的持股比例約為1.4%,但他擁有重大決策否決權。“股東都是貪婪的,他們希望竟可能榨干公司每一滴血。”任正非。
任正非表示,華為員工集體持股結構也是華為能夠追上和趕超行業競爭對手的部分原因。
盡管任正非加大了華為開放力度,但他估計美國不會在短期內向華為敞開大門。“我認為,想要讓美國承認華為是一家‘誠實’,且擁有正面形象的公司,還得等10-20年時間,那會我們可能才有機會。”任正非表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