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是科技和工業領域盛極一時的話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曾表示,以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制造技術,是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因素。然而一年多下來,一些3D打印機的生產商認為銷路不如預期,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并進而懷疑3D打印的影響是不是被夸大了。就連曾經稱3D打印機的歷史意義堪比珍妮紡紗機的ZDNet新聞頻道特約撰稿人湯姆—弗莫爾斯基也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3D打印技術恐不會對當今世界產生顛覆性影響。
僅憑一年或幾個月的商業數字,尚不足以準確判斷一項新技術引發變革的潛力。從總體上看,3D技術仍處于萌生、發展階段,要馬上見到明顯的商業效果,未免太不現實。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的,那一定不能稱之為任何意義上的“產業革命”。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3D打印在媒體上的曝光率與其實際市場規模是不成比例的。事實上,里夫金本人關于3D打印的說法,也有被媒體放大之嫌。在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時,其原話是:互聯網與新能源的結合,將會創生出新一輪工業革命。在新能源中,排在3D打印之前的,有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其中哪個行業都比3D打印的規模大;在互聯網相關技術中,排在3D打印之前的有移動互聯網、知識工作自動化、物聯網、云、先進機器人[-1.85% 資金 研報]、自動汽車等八項,其中任何行業的市場潛力也都比3D打印大。全球知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排名第一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潛力是3.7萬億至10.8萬億美元,排名第九的3D打印則為0.2萬億至0.6萬億美元。把3D打印技術等同于“第三次工業革命”,似乎更像是媒體認識的一種錯覺。
可以肯定的是,3D打印技術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影響難以估量。僅以中國市場為例,預計未來3年內,市場份額將從10億元人民幣增至百億。這還僅僅是3D打印機產業本身的估值,其中并未包括附加的服務價值。比如,利用3D生物打印技術打印出來的器官如心臟和肝等,器官移植后讓生命得以延續,這其中的附加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此外,3D打印采用“加式制造”方式(即利用逐層增加材料的方式生產各種產品),不會產生廢料,因而,所需原材料只有傳統生產方式的10%,能源消耗也低于傳統方式。這種特殊的生產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很有可能改變人們的就業和創業方式,從而催生在家辦公,個性化定制等。
目前,3D打印技術囿于材料的特殊性和價格昂貴,遠不能替代傳統的制造業。當然,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和成熟,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對于新興的3D打印技術,人們也不能期待一夜出現奇跡。至于它能否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這還需要市場說了算。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