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商用車市場領跑,擁有核心技術體系的企業,為何決意進入乘用車市場?它在商用車領域的技術積淀能為乘用車品牌貢獻什么?
近日,山東濰柴集團旗下濰柴汽車正式亮相北京,并正式發布了旗下首個乘用車品牌——英致。在乘用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的今天,濰柴進入這一領域是不是一場冒險?它的勝算又有多大?業內有著很多的疑問。
濰柴汽車總經理葉子青用了兩句話來解答,“后來者也有機會”,“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從2009年全資收購重慶嘉陵川江汽車正式踏入乘用車領域到今天,濰柴準備了四年。2013年3月,濰柴乘用車生產基地在重慶江津雙福正式奠基,初期產能為10萬輛,2014年上市的SUV將在那里下線。
從英致現有的產品規劃來看,將包括SUV、皮卡和MPV三類產品,如果前期發展順利,進入轎車市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英致的發展規劃,讓人想起了今天風生水起的長城汽車;英致管理層的構成,讓人想起了頗具國際范兒的觀致;英致“多國七地”的研發分布,則讓人想起了崛起中的長安汽車。從濰柴公布的一些內容看,在人才管理體系和研發體系上,英致是不懼任何自主競爭對手的。
葉子青此前在美國福特汽車工作多年,擁有國際化的管理經驗,與濰柴汽車研究院副院長杜彬都屬于海歸派。常務副總經理韓黎生是老濰柴人,擅長企劃和財務管理,營銷公司總經理謝鳳高曾擔任長安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在技術研發方面,濰柴集團擁有包括濰柴汽車在內的研發人員超過4000人,現階段濰柴汽車的研發團隊中擁有20名以上的海歸專家。國際化的人才體系,為英致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英致品牌發布會上,濰柴汽車公布了三步走計劃。
第一步是“英致”品牌的起步階段,其內容就是搭建好濰柴汽車的整體平臺,其中包括“英致”的產品結構體系、供應鏈體系、經銷商體系和建立一個生產的平臺。濰柴汽車表示,該階段的目標就是使先期生產的產品在某個細分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立一個好的品牌口碑。
第二步是“英致”的跨越式發展階段。其中不僅包括兼并重組海內外企業,還包括與其他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等,采用多種模式來實現發展目標。
第三步是“英致”的國際化階段,力爭進入國內知名的汽車企業行列。濰柴汽車一直認為,中國的汽車市場總量很大,“英致”希望精準定位于細分市場,走差異化的道路。
2013年3月29日,濰柴汽車乘用車項目正式奠基,廠區占地超過1300畝,規劃新建工廠面積為14萬平方米,具備整車制造四大工藝,建成后預計年產能超過30萬輛。在已公布的產品中,有城市休閑SUV S201、多功能緊湊型MPV M301,以及全尺寸高端皮卡P80和一款主打越野的SUV車型。
葉子青表示,市場并不屬于先來者,而是屬于強者,盡管曾經的商用車經驗并不會直接為乘用車所用,但背靠柴油動力和商用車巨型企業,濰柴汽車在資金和人才招納上不會存在太大短板,有成為強者的基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