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一中的平房課室。 記者顧展旭 翻拍
民國時期一中的校門。 記者顧展旭 翻拍
昨日,廣州市屬第一所公立學校——廣州市第一中學迎來第八十五個生日。八十五年走來,一中數遷校址,但弦歌不輟,曾培養出六名院士、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等校友。
昨日上午,在市一中大坦沙校區,中科院院士、校友劉頌豪為校史博物館揭幕。85年的學校歷史,都被裝進博物館中。
1928年8月1日,廣州市國民政府劃撥經費創辦了市屬第一間公立中學,命名“廣州市立第一中學”,即為市一中的前身。學校首任校長由留美哲學博士司徒優擔任,他制定的“勤誠勇毅”四字校訓沿用至今。
建校后,市一中數遷校址。一德路石室前的“天子樓”、越秀山麓的“粵海樓”這些富有嶺南特色的建筑,都曾當過學校校舍。“粵海樓”是如今廣州二中應元路初中部的校址,而民國時期的二中曾在現今黃沙大道的市一中初中部建校。
為何后來兩個學校校址對調了呢?校長吳海洋告訴記者,當年日寇入侵廣州后,一中停辦六年??箲饎倮?,二中已搬到原一中的應元路復校。因為校園被占用,市政當局決定在西關蓬萊路原黃沙二中校園復辦廣州一中。
在現在的市一中校園中,校舍一中樓,是一座極具民國特色和西方古典形式特征的建筑,被校友們稱作“總統府”。它出自嶺南建筑大師林克明之手。林克明曾參加中山紀念堂、市政府大樓、中山大學等廣州地標的設計。
從建校到新中國成立的21年里,市一中的歷任校長都是教育專家。學校校史自述:這段歲月里,不少老師是留洋后回國,學識淵博,授業得法,加上當時的校風良好,學生勤奮,所以這期間的辦學成績顯著。
后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林秉南、余國琮、劉頌豪、蔡睿賢、姜中宏、梁棟材,基本出自這一時期。學校走出了六名院士,這一直被市一中引為驕傲。
回憶
校友、原華師大校長劉頌豪:
班主任寄語一直激勵自己
昨日,原華師大校長、激光專家劉頌豪回憶起當年的求學時光,感慨良多。1944年,劉頌豪進入市一中就讀。入學后,愛好運動的他在上課之余練習舉重、單杠,還結識了一批對科研抱有熱情也喜愛運動的同學兼好友。
后來,劉頌豪還成了一名業余舉重運動員。“每天倒立的習慣也是那個時候養成的。”今年83歲的劉頌豪說,倒立的運動習慣一直保持到80歲。“后來家里人說年紀大了,勸我不要倒立,我才停止。”
1947年,劉頌豪從市一中高中畢業,考入中山大學。在大學班級里,他和12個關系好的同窗組了個小團體叫“十三兄弟”,其中一大半成員都是他當年在市一中的同學。“十三兄弟”的友情延續至今。劉頌豪說,兄弟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有所建樹,有人現在是加拿大華人領袖,有的曾是軍艦艦長。“大部分人身體還挺好,跟我們在學校里養成的堅持運動的習慣密不可分呀!”
“要做一個為社會加分的人。”劉頌豪老先生說,這是當年班主任對他的寄語,一直鞭策著自己。“這種教育理念放到現在也不過時。”昨日下午,劉頌豪和市一中的在校生分享了他的求學經歷。交談中,他透露了當年的學習秘訣——做卡片。即把每天學到的新知識濃縮并分門別類地記到卡片上,這有助于厘清知識的結構和條例,而且易于攜帶。
未來
開設院士班 打造云課堂
今年,廣州市、荔灣區兩級政府將斥資八千萬元對學校初中部進行擴建。目前,擴建工程在招標中,預計兩年內竣工。項目設計考慮把校區和荔枝灣涌連在一起互相呼應,讓學府氣息和西關風情融為一體。除保留俗稱“總統府”的一中樓外,還將建起“一中鐘樓”,日后將成為荔枝灣的“制高點”。
同時,市一中正在申報普通高中特色課程,計劃開設“院士班”招生,并打造使用平板電腦學習的云課堂。( 記者 徐一斐)
校友寄語
“我從畢業時就已定下日后的人生方向。一中的求學時光對我走上文學道路有所幫助。我希望,現在的學生能認清自己的長處、短處,揚長避短,在自己有所長的方向不斷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省文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
“學生要做一個為社會加分的人,在未來的發展中要追求出類拔萃。”
——中科院院士、原華師大校長劉頌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