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的誕生,基于人們對于獲取持續而穩定的電流的需要。不過,電池的發明,是來源于一次青蛙的解剖實驗所產生的靈感,多少有些偶然。
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就無此種反應。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像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稱之為“生物電”。
啟發,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Alessandro Volta)在多次實驗后,1799年,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
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Wilhelm Hellesen)發明了最早的干電池。
在干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干電池盡管使用方便、價格低廉,但用完即廢,無法重新利用。不僅浪費而且廢棄電池還會造成環境污染。于是,能夠經過多次充電放電循環,反復使用的蓄電池成為新的方向。
蓄電池中,大家熟知的有鎳氫電池等,但是鎳氫電池體積大,有記憶效應,所以逐步被鋰電池取代.
鋰離子電池的優勢十分明顯:工作電壓高、體積小、質量輕、能量高、無記憶效應、無污染、自放電小、循環壽命長。
鋰電池和普通干電池的區別:成分,壽命,經濟性,方便性,(比較圖)
干電池鋰電池
總容量(mah)2300(最好的南孚電池)550毫安時×500次充放電=275000
充放電次數1次(新品充滿,用完即扔)500次
成本2.5元0
相同容量下干電池更換次數275000/2300=112個1
成本比112×2.5=280元0元
目前市場上,低端一些的產品,比如mp3 mp4 基本是使用干電池時代:23A電池 AAA電池;高端一些的產品,比如筆記本,數碼相機,手機,平板電腦等,基本上都采用了鋰電池。
而聚合物鋰電池以更高的穩定性,更大的容量,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蘋果IPAD等。
在演示激光筆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其產品供電一直都是干電池供電,從原來的23A電池到5號電池,再到7號電池。全部都是干電池供電---普通的為碳性電池,好一些的用堿性電池。但是廢棄的干電池對于環境的污染尤其嚴重。
大家知道,干電池主要有酸性鋅錳電池和堿性鋅錳電池兩類,它們都含有汞、錳、鎘、鉛、鋅等各種金屬物質,廢舊電池被遺棄后,電池的外殼會慢慢腐蝕,其中的重金屬物質會逐漸滲入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屬污染的最大特點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過凈化作用,將污染消除。#p#分頁標題#e#
金屬種類危害的表現
錳 過量的錳蓄積于體內引起神經性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綜合性功能紊亂。較重者出現兩腿發沉,語言單調,表情呆板,感情冷漠,常伴有精神癥狀。
鋅 鋅的鹽類能使蛋白質沉淀,對皮膜粘膜有刺激作用。當在水中濃度超過10-50毫史/升時有致癌危險,可能引起化學性肺炎。鉛:鉛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活血系統、消化系統和肝、腎等器官能抑制血紅蛋白的合成代謝過程,還能直接作用于成熟紅細胞,對嬰幼兒影響甚大,它將導致兒童體格發育遲緩,慢性鉛中毒可導致兒童的智力低下。
鎳 鎳粉溶解于血液,參加體內循環,有較強的毒性,能損害中樞神經,引起血管變異,嚴重者導致癌癥。汞 它在這些重金屬污染物中是最值得一提的,這種重金屬,對人類的危害,確實不淺,長期以來,我國在生產干電池時,要加入一種有毒的物質——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國的堿性干電池中的汞的含量達到1-5%,中性干電池為0.025%,全國每年用于生產干電池的汞具有明顯的神經毒性,此外對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也有不良影響,1953年,發生在日本九州島的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給人類敲響了汞污染的警鐘。
大行在演示激光筆行業中,首先開啟”鋰時代“。旗下5款產品全部采用鋰電池供電:大行A218 大行A500 大行A600 大行A800。
得益于聚合物鋰電池技術的成熟,現在大行所選用的聚合物鋰電池體積更小,容量更高,充電時間更短。并且其超過500次充放電的使用壽命幾乎可以伴隨產品終身,不但環保,更使您的使用成本直降為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