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自強不息、拼搏進取,一條由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鑄就的航天路,仍在不斷向前延伸,并愈發光彩。
中國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從這里起飛,中國載人飛船的總體論證從這里開始,中國第一臺光學遙感器在這里誕生。55年滄桑砥礪,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她記載著我國空間技術事業的奮斗與探索;55年輝煌偉業,譜寫出一首又一首壯麗詩篇,她印證了航天人的夢想與追求。
“推動研究所轉型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高技術企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新的航天征程上,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正在發力。
厚積薄發展實力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作為我國最早從事航天空間技術的研究單位之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研究所集設計、制造、總裝、試驗、測試于一體,致力于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空間光學遙感技術、火工裝置技術、空間激光探測技術、航空光學遙感技術、復合材料結構成型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取得400多項重要科研成果,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為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騰飛的夢想做出了重大貢獻。
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研制的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T-7M成功地飛上藍天,揭開了我國空間探測活動的序幕,毛澤東主席視察時稱贊它的發射成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至1987年,研究所共研制發射了三代16種型號近200枚實用探空火箭,為我國氣象事業、空間科學試驗和探測、衛星和原子彈、氫彈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0年,我國成功研制并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空間技術取得歷史性突破。其中,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承擔了“東方紅一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以及“東方紅一號”衛星觀測裙的設計研制任務,火箭滑行段姿態控制系統經受住了實際飛行的考驗,通過“觀測裙”,人們清晰地看到在夜空中飛行的衛星,研究所成功實現了聶榮臻元帥提出的“上得去、看得見”的目標。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成功回收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的國家;成功發射我國第一臺裝載在返回式衛星上的光學遙感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空間光學遙感技術的國家,開創了我國空間光學遙感器研制的先河。
作為我國航天器回收著陸專業領域的一支“獨秀”,研究所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已廣泛應用在返回式衛星回收、飛船回收、武器數據艙回收、武器整體回收、無人機回收、武器穩定減速及布撒、深空探測等領域,為人類實現自由往返空天、探索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作出了巨大貢獻。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研究所以十全十美的成績實現了神舟載人飛船和十名航天員的安全返回,圓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定格了中國騰飛的完美身姿。
作為我國空間光學遙感載荷的專業研究機構和主要承制單位,研究所具備我國空間光學遙感器研制的最高水平,已成功在軌應用近百臺套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器,分別裝備于返回式衛星、資源衛星、遙感衛星、海洋衛星、環境減災衛星等應用衛星上,所獲取的極具價值的信息資料廣泛應用于國土普查、資源開發、環境監測等領域,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我國航天器火工裝置和復合材料結構成型專業領域的重要研制單位,研究所航天器火工裝置專業領域處于國內同行業領先地位,研制的火工裝置應用于數十個航天型號的配套任務。研究所復合材料成型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復合材料結構產品大量用于衛星、載人飛船等航天器上,多種產品在我國航天器上首次使用。
隨著專業領域的發展和專業技術的突破,研究所開拓了空間激光探測和航空光學遙感專業領域,成為我國空間激光探測專業領域的主要研制單位和航空光學遙感專業領域的重要研制單位。隨著我國首臺星載激光高度計、首臺高軌空間目標檢測系統、首臺多波束激光測高儀等產品的誕生,研究所空間激光探測技術提升到了新高度。面向地理測繪和環境探測等領域,研究所開發的高性能航空光學遙感產品功能和性能均處于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
讓科技創新真正惠及于民,是研究所一貫的理念。近年來,研究所堅持寓軍于民,以航天科技為依托,研制開發了奇盾牌系列防護產品、特種產品貯運箱、彈翼、國慶紅宮燈等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為研究所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航天團隊速成長
始終將人力資源作為核心資源,堅持“科技創新、以人為本”,大力實施人才強所戰略,是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練就隊伍,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的重要保障。
2008年以來,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每年都要舉辦技術創新活動,分析獲獎數據可以發現,獲得技術創新獎人員中的青年比例由2008年的41%,上升到2012年的85%,在幾年來受表彰的700多人次中,青年獲獎比例逐年增長。這些青年中,多數所齡都在五年左右,也有一些剛入所一兩年,甚至還有未畢業的所培研究生,青年人已經成為研究所在技術領域的骨干人才。幾年來,研究所共獎勵科技創新獎項近200項,獎勵200多萬元。
無疑,這些青年的成長離不開研究所大力營造創新氛圍、積極搭建創新平臺、激勵員工參與創新的項項舉措。創新的舞臺搭起來了,青年的創造欲望被激發,能力和才華得到了展現,不僅獲得了自身的成長,也為所里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
集聚和培養高級人才是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實施人才戰略的重要舉措。近四年來,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共引進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技術人才8人,聘請行業知名技術專家、顧問16人,新增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人、型號副總設計師5人、享受政府特貼3人、全國技術能手1人。研究所注重提升高端人才的能力素質,著眼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管理人才,加大科研人員的出國留學和培訓交流的力度,四年來,共計出國留學、交流、訪問、考察242人次。研究所人才隊伍知識結構日趨合理,高級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實現了跨越式突破。
同時,研究所還不斷調整科研隊伍結構,初步實現了設計、生產、試驗、產保隊伍分離;加強總體專業隊伍建設,將總體設計作為一門專業技術來發展,開展總體能力建設專項工作,提升了總體設計能力;重視研發與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擴大研發隊伍規模,提高研發隊伍的比例,設置了專業主任設計師隊伍,初步建立了所專業技術隊伍體系;加強了工藝師隊伍建設;設置“設計師助理”崗位,解放了設計師的生產力,提高了設計師的工作效率。
研究所通過完善干部競聘選拔機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倡導“績效導向”,調整薪酬體系結構,完善干部職工業績考核管理辦法,強化薪酬與考核結果掛鉤的力度,不斷完善激勵手段。產業轉型促發展#p#分頁標題#e#
面對激烈的競爭,航天老字號要突出重圍,必須以開放的思維和勇氣求變,在產業化的蛻變競跑中贏得先機。“酒香也怕巷子深。”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領導清醒地認識到,快速轉型,實現新形勢下的浴火重生,是一班人的神圣使命!
觀念的轉變催生了發展理念的轉變。研究所原先“需求牽引”的發展指導思想變成了“牽引需求”。用詞順序的改變,標志著變被動應戰到主動出擊發展理念的誕生,也預示著航天老字號將邁開產業轉型的新步伐。
研究所領導著眼于精干主體,以核心技術實力為支撐,集中資源,形成產業,提升競爭力的需要,對研究所的產業進行了重新謀劃布局,形成了以航天光學遙感技術、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航天器復合材料成型技術、航天火工專業技術、航天技術應用為主的產業群。為增強產業能力,研究所進行了一系列資源整合的大動作,骨干向主營專業配備,資源向主營專業集中,經費向主營專業傾斜,從而奠定了研究所幾大主產業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在所領導的主推下,一場聲勢空前的展示推廣活動悄然展開。從登門拜訪,到用戶單位頻頻來訪,從專業產品亮相各類展會,到專家的身影出現在各類論壇講臺;從掀起新技術新成果的宣傳攻勢,到新產品的推介發布,研究所“航天國家隊”的形象在逐步確立,市場影響力也在步步提升。
為了實現科研和產業并重,研究所探索尋求保成功和引領技術發展的最佳結合點,聚焦國內外各類產品,進行用戶需求分析,著眼未來需求先走一步,拿出創新產品,引導用戶需求,實現從口頭說、紙上談到實物展示的跨越。將新技術轉化為產品,不斷推進產業發展,為研究所帶來不斐的收獲。資源三號相機、嫦娥二號相機、風云四號閃電成像儀以及嫦娥五號、風云三號、資源一號后續星、資源三號后續星等為代表的一批型號和多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型號相繼立項,使空間遙感領域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
研究所還進軍航空載荷市場,實現了空間光學遙感載荷和航天火工裝置產品出口零的突破,復合材料成型產業領域的市場份額也進一步擴大。在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戰場上,研究所依托雄厚技術實力和資源,完善了產業結構。同時,還大膽探索“全鏈式項目孵化”,以收購上海新產業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建成了光電項目技術領域的孵化器為標志,探索運用資本手段,對成熟企業、產品和技術進行適當商業策劃和財物包裝的發展模式,從而解決了發展資金的瓶頸,提升了孵化項目產能和市場化能力,增強了產業能力。幾年拼搏,實現了產業規模穩健增長。
在轉型的大潮中,變中求進者脫穎而出,畏首畏尾者終將謝幕。幾年間,研究所完成了由科研型到產業型的華麗轉身。
能力提升創一流
保持產業強勁的發展態勢,既要注重技術和工程的可實現性,又要有雄厚的基礎能力來保證,任務能力是核心競爭力,有了能力,再艱巨的任務也能完成,沒有能力,即使是一個大餡餅砸到腦袋上,也沒有本事吃下去。
研究所在總結前幾年能力提升工作的基礎上,對深入推進戰略轉型進行了重新定位,形成了進一步深化能力建設工程,實現爭任務、保成功與強能力統一的強勁態勢。為抓住國家高分辨率對地遙感系統建設難得的機遇,近四年,研究所在前幾年先期開展多種相機新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共投入2億多元用于新產品研發,實現了遙感器多項技術指標的大幅度提升,縮短了遙感器的生產周期。
圍繞構建創新體制機制,研究所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按專業和產品兩條線,對遙感器研制隊伍進行了調整;建立特別的運行機制,在型號里搭建創新平臺,使研發隊伍相對獨立于型號之外;把技術創新能力的觸角伸向產業鏈的前端,先后與浙江大學、北航、哈工大等著名高校和國內實力雄厚的研究院所開展了戰略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共同品嘗創新的果實,探索出在型號主導、航天體制下,構建技術創新平臺的新思路。如今,一個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研發中心為核心,以總體室和專業室為主要技術支撐,以產、學、研聯合組織為基礎研究平臺,以國際合作為主要補充的技術創新體系架構已經形成,并結出了盈盈甜果。
建設完整的產業鏈條,消除做強做大的瓶頸,是研究所能力工程的重頭戲。伴隨著航天事業的大步發展,在過去的四年里,研究所在建項目總數達14個,投資總額達16.5億元,均創歷史新高。研究所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為保障科研生產需要,還自籌資金提前啟動了探月工程二期月球著陸試驗場研制保障條件建設項目、探月三期伽瑪關機敏感器研制保障條件建設項目等多個項目,及時保障了該所科研生產需要。目前,在唐家嶺,由回收著陸綜合科研中心、大型光學遙感工程中心、大口徑空間光學制造中心建設等組成的8萬余平方米的建筑群,構成了研究所的新名片。占地萬余平方米的光學遙感工程中心建設,將建成布局合理、流程科學的空間光學遙感器研制基地。首次得到國家支持的大口徑空間光學制造中心項目建成后,將使研究所具備大口徑非球面超精密光學元器件的制造能力。
此外,探月二期著陸場與原有航天器回收著陸場緊密結合,形成了大型的多功能、全方位的航天器著陸技術外場試驗基地,為我國后續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重大工程的進一步開展,為形成天體著陸試驗技術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時,隨著大型數控研拋中心、大型鍍膜機等大型光學加工設備陸續到位,大型氣浮隔振平臺等大型設備的研制完成,1000多臺高精度新儀器設備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研制能力,增強了質量的可靠性,促進了研究所各專業的快速發展。
在上級的支持下,超大型光學遙感中心建設的序幕即將拉開,兩年后,我國最先進的空間遙感器研發基地將成為航天城的又一道靚麗風景,它將與其他配套設施一起,形成完備的航天相機研制鏈條,研究所核心競爭能力將大幅提升。
在向時間要產品,向設備挖潛要速度,向員工的超常付出要產品的同時,研究所著眼于戰略目標以及業務發展需求,調整組織架構,強化產業領域,縮短了管理鏈條,完善了產業鏈,促進了新項目的領域市場開拓,促進了專業快速發展。研究所按工位配置科研生產資源,解決了熱真空試驗、光學調整測試、電子學產品裝調等制約科研生產的短板及瓶頸問題,保障了科研生產的順利進行。研究所推進產品化戰略,按照單機模塊發展思路,通過調整遙感專業的組織機構,優化管理流程,產業能力顯著提升。研究所面向工程應用進行產品開發,從技術先進性、競爭性和未來需求,進行產品梳理,將產品與技術創新工作納入科研管理全流程,通過產品開發全過程策劃和管理,嚴格計劃考核,逐步建立了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研究所不斷完善適應多型號并舉、多階段交叉的科研生產管理體系,建立層層策劃的機制,梳理市場任務工作流程和計劃管理工作流程,增強科研生產計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新的生產管理系統建設和型號計劃管理系統上線運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逐步實現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化精細化管理的轉變。當夢想變成了光榮,光榮又在孕育著新的夢想。站在續航天夢、筑強軍夢、圓中國夢的新起點,肩負強軍富國的神圣使命,面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重大專項、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將以生生不息、勇攀高峰、至高至遠的理想追求,向著“更清晰地觀察世界,更自由地返回家園”的美好愿景,勇敢前行,圓夢騰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