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勝利蛋糕的利益爭奪,讓一次本土廠商反擊價格壟斷的勝利,轉眼間變成了一場亂局。
2013年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對三星、LG、奇美、友達、中華映管以及瀚宇彩晶等6家液晶面板企業在2001年至2006年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處罰,罰單總額達3.53億元。
該消息讓中國家電業界一片歡騰。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就境外企業的此類行為進行處罰,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處罰金額最大的一起反價格壟斷案,被視作中國家電行業對抗外資壟斷的一次“重大勝利”。
然而,興奮尚未過去,風雨就已來臨。按照發改委的規定,除去上繳中央財政的罰沒部分,國內9家彩電廠商多付的面板采購價款1.72億元將全部退還。但多家彩電廠商反映,液晶面板企業的退款并沒有返還到彩電廠商,而是被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以及受協會直接指導的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彩聯”)全額“截留”。
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
隨著追查與爭論的一步步深入,復雜的利益關系、失控的分配流程與缺失的監管體系浮出水面。外界逐漸意識到,在這筆1.72億“糊涂賬”的背后,是中國產業反壟斷賠償金分配制度缺失的尷尬現實。
“退款截流”爭議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整個“截留”的爭議自打款環節就已經種下。
“三星也并不清楚具體收款方是誰,”三星公司一位負責人透露,“發改委給了一個指定的存折賬號,但沒有寫明賬號的所屬單位。”
另一家面板企業友達的行銷處人士也向記者回應說,友達的情況與三星大致相同,只是按照發改委的要求向指定賬號轉入了罰款,至于退款的款項去向卻并不知情。
12月下旬,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召集的一次會議上,眾多彩電廠商被口頭告知,退款已經到賬50%,打在中彩聯的賬戶。
1月4日,發改委在通告中表示,1.72億元退款已經退回到國內的彩電企業手中,但很快,媒體就陸續接到一些彩電廠商人士的匿名爆料稱,彩電企業其實沒有拿到這些退款,“都被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和下屬的中彩聯拿走了”。
消息一出,各方嘩然。有意思的是,各方更是立場參差,態度不一。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1.72億元退款現在確實已經打到中彩聯賬戶,但協會和中彩聯并沒有財務關系,根本不存在協會“截留”一說。
“‘截留’的定性恐怕是誤傳。”一位彩電廠商人士說,根據注冊登記信息,中彩聯的股東正是這9家彩電廠商,“子公司私吞股東的錢,按常理來說并不可能。相關廠商與協會之間出現糾葛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沒有一個合理的退款處理流程。”
根據中彩聯的注冊登記信息,在其股權結構中,海爾、長虹[微博]、廈門華僑、TCL[微博]、康佳、創維[微博]的出資比例均為11.5%,海信[微博]11%,上海儀電和江蘇新科各出資10%。所有廠商的持股比例基本一致。
“中彩聯相當于9家彩電廠商的子公司,最終決策權還是在股東手里。退款到了中彩聯也就相當于到了企業手中。”廈華電子品牌部經理蘇再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
但也有彩電廠商消息人士認為,退款留在中彩聯并不等同于已經退還給了企業,只要退款沒有落袋,變數就隨時存在。
分配方案難產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部分彩電廠商向媒體吹風退款“被截留”,其真實原因,正是對此前的分配方案不滿。
康佳集團一位彩電業務負責人認為,事實上,如果就是分錢給企業,其實很簡單,只要根據發改委認定的數據核對每家廠商的采購量,再按比例分配就可以了,“但關鍵是,整個過程怎么執行只能廠商與協會自己協商,一旦涉及到各自的利益,相互之間就容易出現誤解。”
該人士透露,在2012年12月下旬的那次會議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曾提議50%退還廠商、50%協會留用作為未來的知識產權維護基金。
“表面上,這個方案得到了與會廠商的一致同意,但仍實際上還是有人不滿,只不過協會一直以來相當于‘父母官’,廠商也不好說什么。”該人士說,會后,協會方面又向企業提出,希望剩余的50%的退款也由協會留作專利或反壟斷行業基金,這導致矛盾進一步發酵加劇,“讓有些人心里更不舒服”。
深圳某彩電廠商高管認為,1.72億元退款是根據各家廠商面板自行采購量計算的,有的多有的少,留在中彩聯被平均使用的話,明顯那些采購量大的企業吃虧。
事態的激化,讓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和中彩聯壓力驟增。1月10日,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再次召集彩電廠商在北京開會,其間討論了兩項主要內容,除了1.72億元的分配方案,另外一項則是回應和處理外界質疑。
經過討論,各家廠商最終擬定并發布一份聲明為協會“澄清”。第二天,這份聲明即出現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以及中彩聯的網站首頁,在對協會熱情洋溢的贊美后,聲明表述道,“我9家彩電企業獲得的1.72億元退款由我們9家彩電企業予以使用和支配”。
行業基金分配方案擱淺
“退款截流事件”將為中國家電行業帶來深遠影響。
2007年4月,中國彩電行業陷入與美國數字電視標準ATSC的專利糾紛。借此契機,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牽頭,TCL、創維等10家本土彩電企業共同出資1000萬元組建中彩聯,建立中國彩電企業共用的專利池和全球信息網絡,并組織聯合談判、訴訟應對等行業集中行為。
白為民透露,當時9家彩電廠商都簽署了授權委托書,授權中彩聯進行反壟斷調查、提起反壟斷訴訟、追索和受理應得賠償等相關事務。
在此次事件之后,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中彩聯與家電企業之間的關系已經出現裂痕,未來這一聯合模式如何繼續,將出現更多懸念。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彩電行業人士透露,受此事件的影響,此前表面上已通過的彩電行業基金分配方案也已暫時擱淺。
反壟斷領域新課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雁北認為,事件反映出的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反壟斷集體訴訟賠償金分配制度還存在缺失。“不管最終收款方是企業還是個人消費者,我國在反壟斷賠償金分配方面都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及法律法規。在這個分配過程中,受損企業或消費者如何申報、誰來審核、分配比例及核算方法等問題都需要專門的方案。”
“這在全球反壟斷領域都是一個新課題。”孟雁北介紹,即使是1890年就已經擁有第一部反壟斷法案的美國,在處理類似問題時也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在美國反壟斷法案中,雖然規定受到壟斷行為侵害的個人或企業可以通過訴訟程序主張三倍于其所受損害的賠償,但也沒有規定具體的賠償金分配方式。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微軟的加利福尼亞州壟斷案。微軟當時被法院判決認為,利用壟斷地位操控軟件產品銷售價格。#p#分頁標題#e#
加州法院與微軟以及起訴方代理律師協商后,決定讓微軟提供價值11億美元的代金券,只要在1995年至2001年間曾經購買微軟產品的消費者和企業,都可以申請這些50~200美元不等的代金券,用來購買微軟公司的電子產品。
這種分配方法的好處,是將反壟斷的成果直接返還給受損害的企業及消費者。但在執行過程中時,微軟和法院在如何通知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問題上產生分歧,而企業或消費者如何提供購買證明也遇到不少麻煩。
最終的結果是,即使法院專門成立了一個退款調解中心協助申請和發放代金券,到了截止使用日期,仍有超過90%的代金券沒有被認領。
另一個案例則是與中國液晶面板反壟斷案同源的美國液晶面板反壟斷案。
孟雁北介紹,在美國這一系列的液晶面板反壟斷案中,美國法院2011年曾開出一張5.386億美元的賠款單。由于最早的訴訟和調查是從2006年開始,之后的集體訴訟主體涉及面板采購企業和間接購買個人消費者,所以經過協商,美國司法部最終選擇了與微軟壟斷案類似的方法。
具體的分配方案是,5.386億美元中除去3700萬美元的政府收繳和其他公共機構調查費用,剩余的5.01億美元采用設立消費基金的方式返還給企業和消費者。不過和2003年的微軟壟斷案類似,由于操作流程不明,基金申請的狀況也很不理想。
家電業觀察人士梁振鵬認為,即便操作流程明確,這種分配思路移植至中國也存在難度。因為中國反壟斷案中并沒有個人消費者參與到集體訴訟隊伍中,而且絕大多數消費者購買家電時不會登記個人信息,更難追根溯源。
不過他認為,美國案例中對待退款剩余部分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借鑒,比如加州法院想出一個辦法,要求微軟捐出剩余代金券的三分之二,為當地經濟困難的學校購置硬件設施和教學軟件。
孟雁北認為,就中國的案例來看,也是首次碰到國內企業集體接收境外企業反壟斷退款的情況,如果今后類似事件經常出現,制度缺失的問題則應該引起各個行業乃至相關立法部門的關注。
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領域律師魏士廩認為,要解決這個難以理清的問題,或許還是要從單個事件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典型案例,在公開公正合理的原則下,相關部委出面與廠商以及協會共同協商并設計一套基本適用的退款分配流程和制度,不同的案件再做具體細節的補充,今后反壟斷領域碰到類似問題才能有章可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