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13年重型機械裝備市場前景如何的問題,本報記者日前與部分裝備制造企業的領導、專家、銷售人員進行了交流。從目前了解的行業整體情況來看,2012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行業景氣指數下降,落入“淺藍燈區”。其中生產合成指數、出口總額、利潤總額和產品銷售收入幾個指標已經落入“藍燈區”。專家們認為:2013年重型機械裝備制造業總體形勢依然嚴峻,充滿挑戰,但同時也存在發展商機。
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制約發展
2012年,重型機械企業普遍合同訂單大幅度下降,合同執行受到挑戰,應收賬款增幅較大,總體產銷增速回落,利潤率下滑,近1/4企業虧損。同時,高端制造領域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儲備不夠,跟不上國內外市場變化速度,影響了大型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行業內中小型企業人才緊缺問題突出,研發力量薄弱和缺少高技術工人隊伍,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據有關資料顯示,2012年前9個月,裝備制造業行業利潤額為490億元,同比增長20.1%,行業利潤率為7.1%,同比下降0.1%。這種現象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導致裝備制造業出現目前種種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一些行內專家指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復雜,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導致世界經濟日趨低迷,形勢的復雜和調控的艱巨性都在增加,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遭受巨大挫折,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再加上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的周期可能較長,導致我國出口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有限。
從國內情況看,國內資源、要素價格矛盾比較突出,電力等資源供應緊張,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使許多在我國投資發展的國外企業放棄在中國發展,一些在我國發展的外資企業回歸本國發展,或轉到東南亞發展;不少民營企業或小企業倒閉,一些經濟開發區的大型企業或者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漸漸失去原有的發展基礎。這種種因素,都嚴重制約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
增強創新實力應對激烈競爭
重型機械裝備市場嚴峻,但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首先來自世界發達國家同行。他們經過數十年的轉型發展,已經擁有重型機械行業的絕大多數核心技術,優勢企業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德國西馬克、西門子奧鋼聯、意大利達涅利等優勢企業,占據著世界冶金設備市場70%的份額。國外同行通過與我國一些企業合作參與中國市場爭奪,不斷向中國市場滲透。近年來,許多鋼鐵行業的知名企業都成為他們的重要客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