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主辦的2012中國儀器儀表學術、產業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主題為“測控科技引領智能裝備制造業”,旨在抓住未來設備的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的時代脈搏,促進儀器儀表測控行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迅速和高效融合,實現科研和生產制造業的融合。在會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莊松林表示,智能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對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儀器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談到“制造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時表示,我國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最根本的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他說,“制造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創新內涵有四個方面,一是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二是“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三是儀器儀表的數字化、智能化;四是以工程化產業化為主線,推進中國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
具體到“儀器儀表的數字化、智能化”,周濟說,儀器儀表制造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也是制造業發展的難點,因而是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儀器科學與技術在信息化時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儀器儀表是信息產業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制造業的基礎部件,在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儀器儀表的水平決定了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都明確將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列為重點任務,作為我國高端裝備和制造過程智能化的基礎。數字化、智能化是儀器儀表產品創新的主要途徑之一,儀器儀表數字化、智能化是儀器儀表發展中不可逆轉的趨勢。
周濟表示,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一定要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樣才能叫做“科技創新”。并且要進行有組織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特別是推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
最后,周濟指出,到2020年,中國機械產品全面應用數控技術,總體升級為“數控一代”的中國制造業將基本普及數字化技術并在若干領域實現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到2030年,中國機械產品總體升級為“智能一代”,中國制造業在主要領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整體上走到世界前列,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
超精密儀器為大國必爭戰略高端技術
對于“超精密儀器與高端裝備制造”的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所長譚久彬說,超精密儀器源于超精密加工與裝備技術,是為了完成超精密測量計量測試使命而形成的高端儀器技術,其精度水平比超精密裝備制造精度高1/3~1個數量級。超精密儀器技術是超精密裝備制造質量的控制手段,決定了高端裝備的制造能力與水平,是高端裝備制造的基礎,是引領裝備技術發展的火車頭。超精密儀器業本身已經形成高端裝備產業,是大國必爭的戰略高端技術。據了解,在工業技術發達的國家,在先進裝備制造領域,儀器的投入占1/3;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儀器的投入占1/2;在尖端和高可靠性裝備領域,儀器的投入大于1/2。
關于我國超精密儀器技術的現狀,譚久彬指出,國外一流儀器對我國技術封鎖;國外二流儀器占領我國科技領域和產業界;大型精密儀器95%以上依賴進口;中國超精密裝備制造能力與水平受制于國外儀器;中國科學家是一支沒有自己裝備的學術隊伍;“用中國儀器裝備中國”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精密測量是制造的“眼睛”
如何實現先進制造中的數字化測量,天津大學邾繼貴表示,精密測量源于定量科學研究和工業制造互換性要求,是制造的“眼睛”,有效的測量手段和高質量的測量數據是制造的依據和保證。
他說,機械設計及制造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測量技術發展,新產品、新工藝的發現,需要新型測量技術手段。接觸式非現場、在線測量,單參數的非自動化測量、多參數的自動化集成測量,常規精度、高精度、常規尺度、極端尺度等是先進制造領域精密測量技術發展的特點。一般而言,從應用層面考慮,測量問題的研究重點表現在尺度空間、測量精度、測量效率、應用模式等方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