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在线免费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 在线 一区,男男白嫩小受h视频,91在线综合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消息稱國開行圈定光伏企業六大六小支持名單

星之球科技 來源:《財經》雜志2012-11-19 我要評論(0 )   

拯救光伏產業 中央政府的救市組合拳和國家電網的180度大轉彎,令危在旦夕的中國光伏產業生機匝現,但解決燃眉之急所需的財政補貼資金和銀行貸款卻仍未明朗 美國市場關閉...

 拯救光伏產業

  中央政府的救市“組合拳”和國家電網的“180度大轉彎”,令危在旦夕的中國光伏產業生機匝現,但解決燃眉之急所需的財政補貼資金和銀行貸款卻仍未明朗

  美國市場關閉,歐洲市場大門也正在合上,在光伏組件商的最危急時刻,中國政府和電網企業終于出手,拯救這個直接涉及40萬人就業的產業。

  今年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其中規定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將達到21吉瓦(1吉瓦=100萬千瓦)。截至2011年底,這一數據僅為3.6吉瓦。

  兩天后,國家能源局向各省發改委發出《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要求各省上報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實施方案,其中規定“每個省申報的數量不超過三個,原則上總量不超過50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的連續出手,拉開了中國拯救光伏的序幕。10月26日,國家電網[微博]公司(下稱國網)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三份支持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文件。此前,國網一直被指責在分布式能源發展問題上態度消極,是國內光伏市場開啟的重要阻礙之一。

  光伏因其能量密度低、隨機性強、商業化儲存困難的特性,最適合采用分布式發電方式,歐美等光伏裝機大國也是通過此路徑來推動光伏市場發展。

  所謂分布式發電,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資源,裝機規模較小的、布置在用戶附近的發電系統,一般接入低于35千伏或更低電壓等級的電網。

  目前國家能源局和財政部正在緊急制定相應補貼方案,支持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另據了解,中央決策層亦對光伏問題有直接批示,要求盡快制定措施,開啟國內市場,拯救光伏企業。

  然而組件商們最期待的拯救措施,并不是開啟市場的長遠之道,而是輸血救命的應急之策。

  依照目前的市場行情,諸多光伏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的渠道已經斷絕;而商業銀行方面亦視光伏產業如燙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雷霆救兵

  情況仍在惡化。

  繼美歐雙反后,印度反傾銷局三季度末亦收到了印度企業的申請,有可能對原產于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部分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相對于“重中之重”的歐洲市場,印度去年只進口了不足350兆瓦(1兆瓦=1000千瓦)的中國光伏產品,涉及極少數企業。但業界擔心,此舉可能引發多米諾效應。

  遭遇群毆的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奮起反擊。

  11月1日,應中能硅業、賽維LDK等光伏企業申請,中國商務部開始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該調查還將今年7月20日已發起的對原產于美國、韓國的進口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多晶硅反補貼調查進行了合并。

  同時,中國光伏業界越來越達成共識:不改變“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結構,中國光伏產業注定走不出寒冬。

  商務部網站顯示,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對歐洲出口達204億美元,約占同期該產品出口總額的73%;而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總值超過31億美元,占到了中國光伏產能的10%以上。當歐美市場大門關閉時,中國光伏組件商寄希望這部分產能由國內市場填補。

  中國高層亦關注到國內光伏產業正面臨生死存亡。多名業界人士告知《財經》記者,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副總理專門就此事作出了批示。

  9月1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了《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到201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吉瓦以上;其中,光伏分布式發電占據10吉瓦”。

  此前,為了完成2020年的節能減排國際承諾,中國曾對“十二五”光伏裝機規劃目標一調再調,從最初的5吉瓦,一直飆升到21吉瓦。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省緊急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通知稱:“首批示范區在若干城市相對集中安排。每個省(區、市)申報支持的數量不超過3個,申報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萬千瓦。”

  按全國31個省(區、市)計算,此輪政策驅動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總量最高將達到15吉瓦,遠超“十二五”規劃中的“光伏分布式發電占據10吉瓦”目標。

  15吉瓦的裝機量,總投資額將超過2000億元,全球業界為之側目。

  業內諸多人士指出,國家能源局官員一直力推分布式電源和西北部荒漠大規模風光電站“并行發展”的思路;但分布式電源卻一直遭遇“并網難”的困惑,風電和光伏亦被電網人士稱為“垃圾電”。

  10月26日,國網突然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的工作意見》。此次會議,國網同時開通了1176個電視電話、網絡視頻分會場,超過2.1萬名國網中層骨干參加了會議。光伏業界一時受寵若驚。

  《財經》記者注意到,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加強新能源汽車供能設施建設”,被列為該規劃的七個重點任務之一。

  國網松口

  業界對中國光伏行業“兩頭在外”的批評由來已久。早在2011年10月美國“雙反”之前,打開國內市場的呼聲就已十分強烈。特別是在歐盟發起“雙反”之后,這種呼聲更是空前高漲。

  2011年5月開始,財政部、發改委、能源局和光伏行業協會密集開會,研討光伏組件商如何走出困境,光伏組件商和國網也多次參會。

  據參會人員回憶,歷次會議均集中討論三個話題:光伏企業自救辦法、補貼的力度和方式、電網該如何配合。

  分布式被認為是最適合光伏自身特點的發電形式。截至2011年底,德國光伏發電總裝機量達到24.7吉瓦,其中分布式占比近80%,主要應用形式為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單個發電系統平均容量僅為20千瓦。

  在國內,截至2011年底3.6吉瓦光伏發電裝機中,分布式只有0.2吉瓦。

  多數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人士表示,國網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態度消極,是造成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網也自有其做事的邏輯,自發自用的分布式能源沖擊了國網低買高賣吃差價的商業模式,“自發自用一度電,國網就少輸一度電、少掙一度電的錢”。

  光伏組件商到了最危急時刻,國網終于松口。在國家能源局拋出拯救光伏具體方案之后一個月,國網召開了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新聞發布會,意在為國內光伏市場啟動提供硬件。

  事實上,國網對分布式發電的趨勢已有預案。早在2011年3月,國網發展策劃部已著手進行分布式電源的專題研究,形成了五本“磚頭厚”的研究報告。

  今年7月15日,國網的年中工作會議決定,以上述報告為基礎編制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一系列管理辦法和措施,會議要求將“支持新能源規范有序發展列為下半年重點工作之一”。#p#分頁標題#e#

  國網高層對此表態“支持、歡迎、服務”。國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領銜了文件起草工作,除國網總部八大部門外,11家省公司和22家地市公司,也參與其中。

  10月26日新聞發布會后,國網又密集出臺了十個附屬文件,具體涉及接入方案、技術操作規范,以及申請分布式光伏并網的各項表格與合同樣本等。

  張正陵稱,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規范地市級公司的操作,保證新政落到實處。“基層電網公司對政策的理解可能差別很大,如果沒有統一規范,很可能最后執行起來五花八門。”

  合肥供電公司發展規劃部主管趙鋒介紹稱,目前對地市級電網公司而言,新政涉及的絕對工作量還不大,但“對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產生了影響”,“原來發電項目的并網審批權在省級公司,現在權力下放到地方,我們需要一個適應調整的過程”。

  張正陵認為,分布式發電與常規電源在政策取向、技術要求、管理流程等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對國網原有模式造成沖擊。

  《財經》記者發現,國網的新政中有多項條款與之前政府部門發布的規定有所沖突。

  比如,2004年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曾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落實差別電價及自備電廠收費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電[2004]159號),其中第六條規定,“與電網連接的所有企業自備電廠(含綜合資源利用、熱電聯產電廠)均應向接網的電網公司支付系統備用費。”

  據此,各地發改委均出臺了征收辦法細則,其中北京市發改委規定“系統備用費的征收標準為15元/千瓦/月”。

  這意味著,若在北京地區建設1兆瓦的屋頂光伏項目,每年需向電網繳納系統備用費18萬元。

  但國網承諾,此次在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申請受理、接入系統方案制定、合同和協議簽署、并網驗收和并網調試全過程服務中,不收取任何費用”。

  新政和《電網調度管理條例》也有類似沖突。張正陵稱,國網內部討論后認為,分布式光伏與常規電源不同,不能以既有思路管理,包括系統設計和調度管理上都應該盡量簡化,提高效率,有所創新和突破。

  盡管國網做了很大讓步,但質疑依然存在。比如規定“以10千伏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且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一位光伏業內人士批評說:“既然要支持分布式光伏發展,為什么又要限制電壓等級和項目規模?”

  國網下屬的中國電科院(20.790,-0.11,-0.53%)新能源研究所分布式新能源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何國慶回應稱,“這種說法是一種誤解。”

  何國慶表示,分布式光伏的特點是“就地平衡,就地利用,自發自用”,這就決定了電壓等級不會超過10千伏,“即便是工商業用戶,在用戶側的電壓等級也不會高于10千伏”,“只有遠距離傳輸的電力才需要升壓至10千伏以上”。

  他還解釋稱,10千伏的單回路電路能夠承載的電量為5兆瓦-8兆瓦。而6兆瓦以下的發電項目不納入國家統計局對發電設備裝機量的統計范圍,不作為常規電源管理。

  張正陵認為6兆瓦以下發電項目不納入國家統計局對發電設備裝機量的統計范圍,可理解為有別于常規電源管理,除能回避與既有法規政策沖突外,也可簡化接入方案的設計和調度操作程序。

  他同時表示,6兆瓦的定量規定不會對整個項目規模產生限制,“6兆瓦是針對單個并網點而言,如果項目規模超過6兆瓦,可以使用多個接入點”。

  國網在光伏新政中,使用“6兆瓦”和“10千伏”兩個定量規定,基本上杜絕了分布式光伏項目遠距離傳輸電量的可能。

  有人指出,分布式光伏項目事實上等同于小型自備電廠,國網擔心現在的免費接入和免收系統備用費的政策,會導致日后再出現脫離國網主系統的自發電且對外供電的現象,于是設置電壓等級限制。

  張正陵認為,光伏項目遠距離輸電,與發展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就地平衡、就地消化的初衷相背離,理應防止以分布式為名搞大規模電站、遠距離電力傳輸的情況出現。

  此外,國網光伏新政中還使用多項條款,將其效力限于“分布式光伏”范圍。按“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國內分布式光伏裝機量將達到10吉瓦。截至今年10月,全國發電設備總裝機量為1006吉瓦 (未將單機容量6兆瓦以下的發電設備統計在內),10吉瓦分布式光伏占比不到1%,到2015年這一比例將會更低。

  另據《財經》記者了解,在天然氣和風電等其他分布式發電形式上,國網尚無復制光伏新政的打算;但國網回應稱“已在研究”。

  此前,業內呼吁發展分布式能源的背后訴求十分明顯,即想通過發展分布式能源,推動電網體制改革。但目前看來,新政或能加速開啟國內光伏市場,但無法對電網體制產生實質影響。

  盡管如此,針對國網的光伏新政,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肯定。“我們歡迎國網的光伏新政,這將大大加速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對《財經》記者說。

  但他同時提醒,政策的落實程度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英利和天合光能在內的多家組件生產商,亦有類似表態。

  補貼尚無著落

  國網率先作出姿態后,業內關注的焦點自然轉向了分布式光伏的補貼資金能否足額并及時到位。

  《財經》記者側面了解到,國家能源局力薦分布式光伏項目采取“度電補貼”模式,放棄此前“金太陽”工程采取的“投資補貼”方式。對于自發自用部分,將執行按銷售電價補貼的方式,度電補貼為0.4元-0.6元,而余量上網的部分則將執行每度1元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

  “投資補貼”在實踐中出現很多弊端。度電補貼模式可基本杜絕這一情況,并“將極大刺激屋頂光伏項目的投資”。一位來自能源決策機構的人士稱。

  問題在于,補貼錢從何來?根據《財經》記者粗略測算,按照《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的21吉瓦裝機目標,按照平均發電小時數1000個計算,預計需要補貼110億元。而同屬新能源但裝機總量遠超光伏的風電,預計到2015年將需要至少500億元補貼資金。

  新能源發電的專項補貼資金,來源于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其從2006年的每度1厘,一直漲至今年的每度8厘,但始終寅吃卯糧,缺口巨大。同時電價附加征收率通常只能達到40%-50%,

  2011年,補貼缺口達90億元,而且到位很不及時。迄今,補貼才結算到2011年4月。

  “規劃有了,并網條件也具備,但是補貼資金不能到位,一切都無從談起。”一位光伏行業的業主高管表示。

  目前,國網光伏新政發布已有半月,“來咨詢的人比較多,但是真正決定投資的還是很少”。發改委能源局和財政部正在制定具體補貼方案,但如何籌措補貼成為難題。#p#分頁標題#e#

  另外,屋頂光伏項目的審批流程并非是電網一家把持。2011年初,國網麾下一研究機構曾計劃在北京城北的辦公樓頂部搭建分布式光伏系統供實驗使用,但因審批流程極為復雜,“跑了一年也沒把手續跑全”。

  一位業內人士稱,他曾建設了一個光伏電站,從申請立項到最后并網發電,中間要經過項目核準(路條)、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規劃、并網、國土、安監、驗收等各個關鍵環節,至少涉及9個部門(含電網),要蓋48個公章,可謂長路漫漫。而潛規則就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動”。

  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1789.HK)亦有同感。2011年,該公司在江蘇省共建設了五個屋頂光伏項目,涉及的審批單位主要包括規劃部門、省級發改委、環保部門,甚至還有無線電委員會或軍方。但大唐新能源對整套審批流程較為熟悉。

  “我們有前期的專業人員專門跑審批,如果是毫無經驗的工廠希望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首先在前期審批上就會面臨麻煩。”一位來自大唐新能源規劃部的項目主管認為。

  北京市民任先生在國網新政發布的第二天,就到北京市供電局遞交了申請。他計劃在自家別墅安裝3千瓦光伏面板,成為國內首個申請者。11月13日上午,北京市供電局已派人到其家進行了實地勘測。

  任先生所在的外資企業,是行業著名的光伏設備經銷商。作為業內人士,他已詳細測算了投入和產出:3千瓦需要投入3萬元,每天可發電12度,按照每度1元的光伏上網電價,八年就可以收回本錢。

  但張正陵告訴《財經》記者,如果普通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想領到1元的補貼電價,需要得到“有關部門審批”,“沒有審批的,只能先按照當地火電脫硫標桿電價進行結算”。如此計算,任先生的家庭分布式光伏,需要20年以上才可收回成本。

  任先生有些疑惑:“我自己到發改委、財政部去審批,人家理我嗎?”

  此外,國內建筑的屋頂結構,決定了家庭用戶沒有發展分布式光伏的空間,絕大多數使用者將是東部沿海省份的工商業用戶。一般而言,1.2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可以安裝1兆瓦光伏電池板——這意味著,未來單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規模將比較小。

  上述大唐新能源人士稱,2012年起,江蘇等東部省份調低了光伏上網電價,因此大型發電企業對小規模屋頂光伏項目失去了興趣。“形不成規模效應,我們的主要投資方向,還是西部的大型光伏電站。”

  而一些體量較小的新能源企業將分食屋頂光伏市場。6兆瓦的屋頂光伏項目,造價大約在6000萬元左右,其中資本金在30%左右。“投資能力在1500萬元至2000萬元的新能源企業很多,而且系統造價還將不斷下降,利潤空間將會拓展。”上述大唐新能源人士稱“只要補貼到位,國內市場一定會打開。”

  遠水不解近渴

  國內市場即將開啟的利好,卻不能讓光伏組件商興奮起來。

  《財經》記者在江蘇、河北、江西等光伏組件大省了解到,資金斷流是光伏企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所在。從現金流和短期償債能力看,不少企業甚至等不到國內市場啟動就將倒閉。

  國內主要光伏企業多在美國上市,但它們在美國資本市場已基本失去融資能力。到11月12日收盤,賽維LDK (NYSE:LDK)股價為1.08美元,尚德電力 (NYSE:STP)股價為0.952美元,天合光能 (NYSE:TSL)為3.65美元,英利綠色能源 (NYSE:YGE)為1.68美元,阿特斯太陽能 (NASDAQ:CSIQ)為2.65美元。

  這些中國領頭光伏企業的股價,從資本熱捧的2007年,到內外交困的2012年,至少下跌了90%。賽維LDK和尚德電力,分別從最高點的70美元和90美元,跌落至現在的1美元左右,面臨退市之虞。

  光伏企業在債市上的斬獲也有限。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2.76,0.01,0.36%)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對數家光伏企業進行現場調查,個別光伏企業未能按期披露相關信息,加上光伏行業本身的經營困境,使得光伏企業的債券發行利率走高,融資越發困難。

  今年以來,除了英利通過子公司英利中國在5月發過15億元的中期票據,鮮有光伏企業在國內的債市上融到資。原本計劃在二季度發行中期票據的賽維并未能如期發債。

  股市干涸、債市堵死,光伏企業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銀行貸款。多位受訪的光伏企業高管坦言,現階段大家早已不在股市和債市上動腦筋,公關重點就是銀行。

  近期,英利綠色能源的資金管理總監王君一直馬不停蹄,“就談一件事——貸款”。但其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銀行抽貸、收貸的傾向非常明顯,“一句話來概括,政策性銀行在行動,一些銀行在試探,更多銀行在觀望。”

  漢能控股是國內最大的民營水電企業,水電資產每年為集團貢獻40億元左右的凈現金流。盡管有此后盾,但漢能的光伏業務也屢遭商業銀行冷遇。

  貸款的續借率下降、新增貸款成本加大,正蔓延在整個光伏行業。

  建設銀行(4.21,0.01,0.24%)江蘇分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近期內不會對尚德再有新增貸款業務。“這是針對尚德目前的經營狀況所作出的決定。”

  另一家江蘇省的商業銀行也有類似的表態,“商業銀行的行為是市場決定,給一個資產狀況如此糟糕的企業再輸血,已無可能。”

  尚德的糟糕表現,已被視為整個光伏組件商的縮影。上述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銀行業人士表示,盡管國家近期出臺了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新政,“我們非常期待政策能夠推進產業發展,但具體執行力和效果如何,還要再等等看”。

  據了解,目前尚德主要靠地方政府和部分政策性銀行的輸血維持正常運轉。江蘇其他光伏企業,如常州天合光能、蘇州阿特斯等,想要從商業銀行融資,亦幾無可能。

  “以前的一級審批,現在都變二級、三級審批,綠色通道也逐漸關閉。”與數年前相比,商業銀行對光伏企業的貸款審批程序復雜了不少。在王君看來,國外“雙反”帶來的市場壓力和產能過剩,讓銀行對光伏行業的風險評估非常負面。

  在政策鼓勵國內市場開啟的背景下,組件商們最希望能從銀行方面先聽到利好消息。

  10月25日,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和多家銀行在河北保定召開封閉會議,探討解決光伏行業的困局。一位與會企業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這次會議讓相關產業部委和銀行坐在了一起,讓銀行傾聽部委對光伏行業救市政策的闡述。“國家相關部委已經從產業層面給出了具體政策,我們也希望銀行層面能夠對行業有一點信心,來緩解企業燃眉之急。”#p#分頁標題#e#

  國家開發銀行河北分行有關人士透露,國開行最近完成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信貸扶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目前已上報國家發改委。

  該建議明確,將繼續加強對國內具有規模和技術優勢的光伏企業的信貸支持,確保年初制定的貸款資金計劃落實到位,并將重點確保行業內“六大六小”12家優勢企業的授信額度。

  此前有消息傳出,國開行曾圈定了重點確保授信額度的“六大六小”企業名單,“六大”即賽維LDK、中能、尚德電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六小”是阿特斯、晶科、陽光電源(7.580,0.17,2.29%)、中電光伏、新奧和昱輝陽光。

  入圍企業此前大都與國開行有過深度合作。國開行表示,此名單會根據企業的綜合經營狀況有動態變化。

  國開行較早關注光伏行業。不少業內企業認為國開行對光伏行業了解較深,并愿著眼3年-5年的長遠投資。今年8月中旬,國開行在云南昆明海埂賓館舉辦了戰略性成長型客戶洽談會,全國有51家企業被國開行劃入戰略性成長型客戶,新能源領域中的光伏和風電均有代表參加。

  資料顯示,已經入圍“六大”名單的企業中,尚德此前獲得國開行授信額度為500億元人民幣,英利為360億元人民幣,天合光能為300億元人民幣,晶澳為300億元人民幣,賽維LDK600億元人民幣,保利協鑫江蘇中能曾獲得國開行62億美元及人民幣25.3億元的貸款。

  “六小”名單中,阿特斯曾與國開行簽署了五年期約合9380萬美元的貸款協議;中電光伏曾獲得國開行1.6億美元的信貸支持。

  作為政策性銀行,國開行的表態或將影響其他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一位英利集團高層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拯救光伏業,僅靠政策性銀行是遠遠不夠的,還得靠商業銀行的加入。

  截稿前,《財經》記者從英利方面得到最新消息:此前一直猶豫觀望的河北銀行出現轉變,提供給英利2億元人民幣的意向性授信。這究竟是河北的特例,還是更多銀行行動的先聲,光伏業界充滿不安與期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