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顯示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出現,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嘗試將激光技術運用于顯示光源的研究。中國激光顯示概念的首創者、領軍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首先在國內提出激光顯示概念,并展開初步研究。但由于當時激光器發展水平的限制,研究項目進展緩慢。上世紀90年代,隨著全固態激光器關鍵材料的研制成功,大大推動了激光顯示技術研究,激光顯示技術的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在我國進入高峰。
鑒于激光顯示技術對未來顯示產業的重大推動作用,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組織專家對這一重大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論證,并給予了長期的規劃部署,確立了“以全固態激光器件與材料研究為先導,面向激光顯示技術的需求,開拓全固態激光器及其應用技術在顯示領域的應用,促進材料與器件研究優勢延伸到激光顯示應用及產業優勢,打造我國高水平激光顯示產業及其應用產業鏈”的總體目標。
激光顯示技術是以紅、綠、藍(RGB)三基色激光為光源的顯示技術,可以真實再現客觀世界最豐富、艷麗的色彩,提供更具震撼的表現力。激光顯示色域覆蓋率可達90%,即NTSC標準的2倍以上,同時完全繼承數字時代的高分辨率、數字信號等特征,實現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色彩還原。因此,激光顯示將成為下一代顯示即大色域全色顯示時代的主流技術。
激光顯示技術,代表著投影顯示技術最新發展的趨勢,它在繼承了數字顯示技術所有優點的基礎上在色度學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解決了顯示技術領域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大色域色彩再現的難題。由于激光為線譜,激光的光譜分布非常窄,可以實現高色彩飽和度,呈現最艷麗的色彩;同時激光譜線豐富,激光光譜的色域極高,圖像色彩最為豐富,能夠最完美地再現自然色彩。因此,激光顯示技術被認為是下一代的主流顯示技術。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顯示器件如:CRT,LCD,PDP,DLP投影儀以及電影放映機等的色彩再現能力均未突破NTSC制式的色彩空間,其色域空間僅能覆蓋人眼所能識別的色彩空間的31.8%,難以真實還原自然色彩,這一不足成為進一步提高顯示質量的重要障礙。對比傳統光源在色域方面,LED是很好的光源技術,但由于其屬于泛光照明的特性,在高亮度、大屏幕顯示方面的不足,大大影響了LED在投影顯示技術上的應用空間。與此不同的是,激光具有非常高的強度,這樣就為高亮度、大屏幕及超大屏幕顯示提供實現基礎。激光光源是滿足各種高端顯示要求的最佳光源。所以業界將激光顯示技術稱為“人類視覺史上的一場革命”。
自“九五”計劃開始,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通過863計劃和“知識創新工程”對激光顯示技術的關鍵材料與器件給予部署和支持,在硼酸鹽類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和紅綠藍三基色激光器件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目前國際上3種最具商業價值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2種是中國發明的;在“十五”期間,863計劃支持的人工晶體材料LBO晶體器件長度超過60mm,全固態紅綠藍三基色激光器件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許祖彥院士在國內率先實現紅綠藍三基色激光瓦級輸出,并合成白光用于激光顯示首次實驗。2005年在許院士的領導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光電所和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5個單位合作,成功研制60—200英寸系列化大屏幕激光顯示樣機,2006年取得了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科技成果鑒定:“總體技術國際先進,色域覆蓋率等關鍵技術指標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標志我國激光顯示技術由技術研究轉向工程化和產業化攻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