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前日發布,顯示去年全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7.63GW,排名全球風電裝機量第一名。但縱觀2011年,并網和消納不暢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風電健康、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其中,棄風問題尤其嚴峻。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
中國成為全球風電領袖
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全球風能理事會等前日聯合發布《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下稱《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不含港、澳、臺)全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7.63GW,中國風電市場在歷經多年的快速增長后正步入穩健發展期。
“一個振奮人心的新趨勢是,風電已經不再是資源最豐富的西北省份的專屬,現在內陸和沿海的風電發展在加速,一個新老市場齊頭并進的新局面正在成型。”某國際知名環保組織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李雁說。
李雁表示,2011年,新興市場如廣西、貴州、陜西、河南、天津、云南、安徽等省份風電裝機與2010年相比翻番。與此同時,沿海新興市場山東、江蘇、廣東、福建2011年末裝機超過百萬千瓦,躋身中國風電發展的第二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份,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重點建設河北、蒙東、蒙西、吉林、甘肅、山東、江蘇、新疆和黑龍江等9個大型風電基地,到2015年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
針對世界和中國風電未來的發展,全球風能理事會主席蘇思樵評論道:“2011年,世界風電的發展穩中有升。其中,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占全球新增市場的43%。作為全球風電領袖,預計2020年,中國風電的累積裝機將在200GW到300GW之間,到2030年,風電將占全國發電量的8.4%,在電源結構中占約15%。中國風電仍然潛能無限。”
并網消納成風電發展關鍵
雖然中國風電發展勢頭良好,然而,縱觀2011年,并網和消納不暢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風電健康、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其中,“棄風”問題尤其嚴峻。
2011年,中國的限電“棄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特別是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風電被大規模限電“棄風”現象更加頻繁和常態化,限電“棄風”無須作任何說明,甚至更加隨意。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2011年風電開發商效益整體下滑。
與“棄風”相對應的是,去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同樣大幅下降。全國并網風電裝機的機組利用小時數從2010年的2047小時下降到2011年的1903小時,減少了144小時,降幅7%(當年火電同比上升263小時)。
李峻峰指出:“如果現有的責任義務關系得不到梳理,利益響應機制得不到協調,并網和消納問題將成為嚴重制約中國風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的瓶頸。中國需要盡快克服這些發展瓶頸,并擺脫市場和體制的制約,為風電行業的發展掃清障礙。”
《報告》認為,風電送出和消納不暢的矛盾難以緩解,深層次原因在于,對于要不要大力發展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益集團之間的認識迥異、博弈激烈;體制問題,即缺乏監管的壟斷企業在利益未明確前,往往會回避社會責任;新的產業打破原有利益平衡關系,在新的利益平衡關系尚未建立之前,各方有得有失。
不過,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肖世杰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風電出力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是導致風電并網及消納困難的根本原因。要有效解決這一世界難題,需要從電源結構、電網結構和電網調度運行等方面著手。
風電設備產能過剩超四成
不容樂觀的還有超四成的風電設備制造產能,去年已經讓該市場消化不良。
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以上,但2011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GW,這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由于2012年機組市場不容樂觀,總產能已遠遠超過國內市場需求,海外市場的開發才剛處于嘗試階段,今年風電設備產能過剩已成定局。
金風科技總經理王永同樣認為,由于前幾年持續的產能過大,而去年市場突然“剎車”,目前國內風電設備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非常明顯,2012年的產能大概仍有30%—40%是過剩的。
《報告》進而表示,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大型企業的擴張。一方面,有些大企業受到所謂“資源換產業”的地方政策壓力和引誘,不得不在當地建廠以獲取風能資源,之后再用資源去換訂單;另一方面是競爭的需要,產能提高才有可能承擔大額訂單、形成規模效益,并由此得到一定的競爭優勢。
不過,市場分析認為,如果以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達6.02萬億—6.61萬億千瓦時,風電平均上網電價0.6元/千瓦時的水平綜合測算,10%的風電消費量將意味著能創下3600億到3900億元的市場空間,市場前景非常可觀,仍能驅使風電的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