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能走多遠
21世紀前十年里,美國幾乎所有制造業行業都出現崗位流失的現象,但“外流”是有選擇性的。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高薪行業(多數同時也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產行業)和地理位置相對產品價值至關重要的行業,崗位流失相對較少。流失最多的是紡織、服裝、皮革等薪酬較低的低端制造業。在石油和煤炭產品、化工以及電腦和電子產品行業這三大美國制造業崗位薪酬最高的行業中,只有電腦和電子行業崗位流失較大。
近幾年的制造業“回流”也分行業。2009年年底至2011年下半年間,美國一半以上的制造業行業都增加了本土崗位,多集中在能帶來高薪的崗位和生產力更強的產業,其中包括交通設備制造和電腦及電子產品,但服裝、紡織等產業的崗位依舊是負增長,這說明有些行業“外流”的趨勢可能一直延續,失去的崗位不會再回歸本土。
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是制約美國制造業回流的一個主要因素。雖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隨著人均收入提高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但發達國家仍難以在工資成本上獲得競爭優勢,這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的回流。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美國已將這部分制造業轉移海外,本土制造業則朝著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鑒于目前制造業在經濟總量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仍然較低,奧巴馬政府想要通過振興制造業來大幅促進就業的“算盤”恐怕要被打上大問號。鞏固美國制造業的意義并不在于崗位的增加,而是由此推動一個破舊立新、搶占高端產業的過程。
布魯金斯的報告指出,最近兩年來制造業崗位增加的數量遠不足以彌補2000年以來崗位流失的數量。按照當前的速度,美國要到2037年才可能恢復2000年至2009年間失去的崗位。
美國商務部最新報告顯示,與非制造業工人相比,美國制造業工人在工資和企業提供的醫保和退休現金等福利方面要高出17%。制造業工人不僅擁有更高學歷,制造業崗位更具“科技含量”,平均每3個具有大學學歷的制造業工人中,就有1個從事的工作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緊密相關。制造業回升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經濟增長的信號,而且在于崗位的優質化。
大選年奧巴馬的政策著力點在于擴大“美國制造”出口,使更多崗位回流本土。但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經濟正處于周期性的復蘇階段,制造業復蘇更多是得益于整體經濟大環境的好轉。
目前還難以判斷這項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實處,對制造業的促進效果也尚難定論。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美國制造業能否繼續保持“亮色”,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基本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