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新技術,通過片上偏振控制,實現半導體激光器及相關器件的批量制造。David Hutchings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的單片集成組件可在納秒時間尺度上通過電路方式將得到的輸出偏振態轉換成任何其他的偏振態,這樣就可人為控制產生所需的輸出偏振態。
先前的研究已經驗證了該器件的各個構成元件,而全功能原型器件近期也已通過測試。原則上,這項技術可應用于任何波長范圍內的半導體激光光源,例如,可見光到遠紅外線波段。主要應用領域有:通信、遙感、3D激光投影顯示。
幾年來,Hutchings團隊一直致力于波導偏振模式轉換器的研發。
最初,將其作為集成光隔離器所必需的一個元件,然而,它僅在操縱和控制偏振態方面就有大量應用。2009年,展示和公布了偏振模式轉換器可以成功集成到半導體激光器上,產生一種可從正反兩面發射正交偏振態的器件。緊接著,他們意識到另外集成一個移相器,就可以成功設計一種能夠動態控制偏振態的器件。
最近,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原理驗證實驗示范,將1550nm激光器、偏振模式轉換器及電流注入操作的移相器成功集成在相同的III-V芯片上,并發現可在10ns級時間尺度上操作偏振態。雖然相同的原理可應用在大型光學器件上,但是集成在單一芯片上具有很多優勢:利用光刻技術取代手工裝配器件將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增加器件制造數量,包括制造器件陣列的能力;集成器件體積較小,而且可降低功耗和驅動電壓的要求,因此可適用范圍將大大增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