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鮮紅斑惡可選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治療。
(1) FPDL:一般治療面部病變的能量設置為5~ 7 J/cm2(嬰兒), 6. 25~ 8. 5 J / cm2(成人),其他部位為5. 5~8. 5 J / cm2。
FPDL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包括:①紫瘢:治療后幾乎所有就醫者均會出現一過性紫瘢,但可于1~2周后消退。②水腫:嚴重時可出現水痕。③色素沉著:據報道占治療病例的10%~15%,多為暫時性,一般3~6個月可消退。④色素減退,比較少見,據報道發生率為2.6%~5.0%,通常為一過性。⑤增生性瘢痕的發生率<1%,萎縮性瘢痕的發生率<0.1%。臨床資料顯示,FPDL治療鮮紅斑痣的有效率較高,但治愈率很低,往往需要經過多達幾次至十幾次的治療。FPDL對兒童鮮紅色或粉紅色皮損的療效較好,但其主要不足是脈寬顯得較短,術后有較嚴重的紫瘢發生,對于成人紫紅色、肥厚的皮損(血管管徑較粗)其療效不佳。 >>激光技術攻克醫療美容難題
(2) 595nm的染料激光:如Vbcam。常設光斑直徑7 mm,頻率1. 5 Hz,能量密度10~15 J/cm2,脈寬3~20 ms,動態冷卻,噴射30~60 ms,間隔20~30 ms。光斑之間重疊應<10%,皮損厚的部位可重復治療1次。
(3) 膚氧磷酸御(KTP)激光:能量密度一般定為7~16 J/c時,脈寬為5~30 ms,先試用較小能量密度治療,以后再逐步調高。在頸部、胸部、眼瞼等部位及兒童應降低能量密度,以皮損顏色變暗,成為灰紫色即可,如治療后變自表示能量過大。治療后給予冰敷1~2 h,以減輕術后軟組織水腫反應。一般需3~5次或更多次才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每次治療間隔1~2個月。臨床應用顯示該激光治療兒童鮮紅斑痣的療效與FPDL相近,但在治療成人鮮紅斑痣和腿部較粗的毛細血管擴張時則優于FPDL。
(4) 強光:對于管徑較小的和較淺的血管性病變用較短的波長(如570 nm)和脈寬治療即可,而對于管徑較大和較深的血管性病變者要用較長的波長(590 nm以上)和較長的脈寬,同時也需要加大能量。一般脈寬用2.5~15 ms,能量密度35~55 J/cm2,每次擊發可選擇2~3個脈沖,脈沖間隔時間為10~30 ms。
2、血管瘤
由于草莓狀血管瘤大部分可自行消退,因此早期是否要進行治療尚無統一意見,多數人傾向于對5歲以內嬰幼兒、皮損發展緩慢且面積小者不必急于治療,但對發展快、消退可能性不大者應早期治療,尤其是對位于五官附近或外陰、胚周等部位的血管瘤,若腫瘤增長迅速,將嚴重影響小兒的外貌、功能和發育,并對患兒家長造成很大心理壓力,應積極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治療。
對于表淺的草莓狀血管瘤,可選用FPDL、倍頻Nd:YAG激光、強光治療。FPDL一般用2~5mm直徑光斑,光斑之間可有10%~20%的重疊,能量密度5~8J/cm2。倍頻Nd:YAG激光(如VersaPulse)一般可設脈寬7~20 ms,光斑2~4 mm,能量密度9~ 15 J/cm2,同一部位可重疊2~3個脈沖,以皮損變暗、變紫或稍發白作為治療終點,必要時用2~5 Hz頻率對同一部位作高頻點射。強脈沖光一般用570 nm或590 nm的濾光晶體,2.5~5ms脈寬,2~3個脈沖方式,能量取45~55 J/cm2。
對于較深在的草莓狀血管瘤,可選用較長波長如645 nm、695 nm以及755 nm的強光來治療,并適當加大脈寬和能量;療效不佳時可先應用脈沖式Nd:YAG激光頭(波長1 064 nm),將其脈寬調至5~20 ms、能量調至110~140 W。氧合血紅蛋白對1064 nm激光的吸收雖然只有11%~13%,但其穿透深度可達4~10 mm,從而可有效地凝固深部和淺部的血管,一般1~3次即可取得理想療效。也可用連續Nd:YAG激光,設功率30~50 W,用光纖從瘤體的側方基底部先打開一小孔,壓迫止血,再將光纖由原孔穿入,深達瘤體的底部,照射2~3 s抽出,用乙醇棉球拭擦干凈光纖,再從原孔將光纖稍偏原方向15°~30°插入瘤體,照射數秒鐘抽出,如此反復,光纖呈扇形插入瘤體,有效者在治療當時見瘤體縮小變平。操作得當時僅在光纖插入點處遺留點狀搬痕,而無其他并發癥。 >>激光祛斑OPT——第四代強光技術
對于隱蔽部位、面積不大的草莓狀血管瘤,可直接用連續Nd:YAG激光進行非接觸照射治療,以光纖垂直對準瘤體,掃描式前進,治療當時即可看到瘤體稍癟縮、表面發白。治療1-2次即可取得顯著療效,但會遺留明顯瘢痕。
應用倍頻Nd:YAG激光和強脈沖光治療后不良反應較少,少數就醫者術后可出現短暫色素沉著,數月后消退,術后瘢痕少見;應用連續Nd:YAG激光治療雖然療效較好,但不良反應較多,術后水腫明顯,并可出現糜爛、潰殤、滲出、結癡等,最后遺留瘢痕。
由于海綿狀血管瘤有擴張性及浸潤性生長的特點,既可毀容也可造成器官的功能障礙,多主張盡早采用各種方法積極治療。對較表淺的海綿狀血管瘤,可用脈沖式Nd:YAG激光頭進行治療。面積不大且部位隱蔽的海綿狀血管瘤,也可用光纖垂直對準瘤體,掃描式前進,凡光纖接觸處可見瘤體立刻收縮以至消失,局部轉灰白色且微凹陷。對于較深的海綿狀血管瘤,需應用連續Nd:YAG激光進行治療,可將光纖插入瘤體作凝固治療。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