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公司近日公布的一段視頻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架疾飛的無人機突然變成一團火球,很快墜落海中。擊落它的正是美軍新近研發的激光炮。
海陸空三大激光武器平臺成型
據法國《防務周刊》報道,軍火巨頭雷神公司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合作研發的激光武器,是以“密集陣”近防系統為底座,將其上的速射機關炮換成了激光炮。試驗中,“激光密集陣”發射的322兆瓦光束成功命中3.2公里外以時速482公里飛行的無人機。此次試驗成功,標志著美軍擁有了海、陸、空三大類激光武器平臺,攻防兼備、戰略戰術結合的“
激光戰系統”初具規模。
早期,美軍主要利用激光的“制導”和“測距”兩大功能,為導彈和炸彈制導,激光本身不能作為進攻手段;如今,激光武器的個頭越做越小,功率卻越來越大。今年2月,美國空軍利用一架波音747-400F飛機搭載的大功率激光炮擊毀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開創了“激光反導紀元”;以“密集陣”為基礎的激光武器則已經過多次試驗,具備攔截掠海來襲導彈、迫擊炮彈和火箭彈的實戰能力;以“悍馬”車為底盤的“復仇者”激光武器系統靈活機動,專打敵方戰機和小型無人機。可見,美軍的激光武器已發展成為“能打能防”的成熟武器,開始從試驗場走向戰場。
美發展高門檻激光武器確保優勢
二戰后,導彈成了各軍事強國的寵兒。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導彈的潛力基本已被挖盡。洲際導彈已做到了“全球覆蓋”,巡航導彈的精度已達到1米以內,越來越多的國家具備了自行生產導彈的能力。向來喜歡謀求絕對優勢的美軍將努力方向指向了更為高端的激光武器。
與傳統的炮彈和導彈相比,激光武器的優勢十分明顯。首先,使用激光武器完全不用考慮后坐力、彈道等因素,不受氣候因素影響,可以說是“指哪打哪”;其次,激光炮發射的不是彈藥,而是光束,只要能量充足就可持續發射,不用考慮彈藥供給問題;此外,激光束無聲無煙,敵方很難判定其具體位置,生存能力強。業內人士認為,激光武器的門檻相對較高,不像導彈技術那樣容易被模仿和跟進,因此美軍發展多種激光炮,正是謀求憑借這種“高門檻”來確保其在常規武器領域的長期優勢。
武器研發已不僅僅是保險箱的絕密圖紙
關于激光擊落無人機的新聞,“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在翻譯時透露了這樣一條信息,就是美軍使用的“激光武器系統”實際上使用了“光束耦合光纖激光器”。在很多介紹激光的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激光在一系列反射鏡中穿梭,但“光纖激光器”則是激光在光纖中運行,不受光纖彎曲的影響。相對于傳統的化學激光器和固體激光器,“光纖激光器”優點十分突出,可以做到體積小、結構簡單、高可靠性、低成本。因此,美軍在研制未來激光武器的時候,早就把“光纖激光器”作為重要的研制方向。這次試驗成功標志著美國在新概念激光武器研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美國雷聲公司和美國海軍團隊聯合開發的這個武器系統,使用的是6臺工業激光器。因為“光纖激光器”在工業加工領域應用更早也更為廣泛,例如在CPU這樣的處理器上打商標,只不過功率小而已。美國這次試驗使用工業激光器,并且平臺使用現成的“密集陣”系統及其傳感器套件,顯示美軍的這種激光武器距離實用化,比我們估計的要近得多。
美軍在新型武器的研發上,向來有不拘一格的優勢,特別是重視調動各類企業的創新意識。就以激光武器為例,除了艦載的激光武器,美軍正在研制的機載激光反導系統,就在美國大小企業中征集各種標新立異的“好點子”,來改善現有系統使用的過于笨重、昂貴的化學激光器。
美軍研制新武器,很多時候并不是能夠達到目的,甚至相當部分都是失敗的。但在這些失敗之后,帶動了新技術的發展,并產生了巨大的積累和擴散效應。比如“光纖激光器”,即使它最后無法成為反導、反無人機的實用武器,但也許會成為干擾來襲導彈紅外導引頭的有效工具,或者帶動“光纖激光器”在通信、光電制導等領域的發展。
在當今信息高度共享而又急速膨脹的時代,武器研發已經不像過去機械化戰爭時代僅僅是保險箱的絕密圖紙。美軍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應該建立一個寬松的創新環境,來吸引軍方、企業、民間等各方的觀點和思路,實現武器裝備乃至整個工業技術實力的跨越式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