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自動化工程師在調試工業機器人 記者 鄭志波 攝
6月29日,一場高規格的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峰會即將在松山湖隆重舉行。屆時,來自全國范圍內的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等行業大咖將齊聚一堂,探討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和智能裝備領域的行業前景;
本月底,位于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的粵港機器人學院首批學生即將迎來畢業;
6月,上市公司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松山湖投建的研發運營中心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投入使用;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預計2020年將投入使用,可容納100多個團隊……
每一天,松山湖在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布局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每一個或大或小的變化都成為松山湖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全生態鏈的一分力量。
作為東莞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在全球產業變革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前,松山湖將探索創新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產業,加速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迭代升級,努力將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建設成為科技創新合作示范產業集群。
A
迎風而起 助力東莞制造業轉型升級
6月29日,以“建設產業生態 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與新工科教育發展高峰論壇系列活動將在松山湖隆重舉行。屆時,眾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機器人產業精英、科創超級導師及學界權威齊聚一堂,縱論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機遇,并有粵港澳大灣區多家優秀企業及高校現場發布或展示最新“黑科技”產品,推動行業成果的廣泛交流。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行業盛事出現在制造業立市的東莞,在情理之中——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完備的產業鏈,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集聚發展的土壤;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同時也是涵蓋了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多個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一行業盛事在松山湖舉行,則具有了更多的象征意義——其背后折射出自2014年5月將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作為園區的主導產業之一的松山湖,在5年來所取得突飛猛進發展的具體體現。
時光回溯至2014年。彼時,人口紅利漸漸消退,招工難的問題漸漸凸顯。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面臨著同樣的發展瓶頸,轉型升級成為東莞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而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則成為重要的路徑之一。
因此,東莞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推動“機器換人”應用項目落地實施。
正是在這樣的產業發展背景下,松山湖建設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被提上日程,自此踏上了5年的集聚發展之路。
站在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角度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戰略新興產業分類(2018)》顯示,我國機器人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工業機器人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據IFR、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間,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在全球總規模占比,每年均在節節攀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制造業發展的規律、產業演進趨勢是松山湖進入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天時”,政策助推以及東莞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則是松山湖發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地利”條件。
更大的“地利”在于,隨后幾年,隨著國家戰略的推進,松山湖作為國家高新區,也是東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重要戰略平臺,擁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
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強烈需求,源頭創新的強大動能,都為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
如何讓創新和需求實現對接,讓科研成果落地,讓制造業享受到“機器換人”的技術紅利?松山湖先后引入的一基地、一科研院所提供了明確的思路,也自此拉開了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版圖。
正是在2014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領銜的團隊負責投建、運營和管理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成立,次年,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簡稱“廣智院”)成立。
前者以0到1,再到N的創新發展模式,孵化出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優超精密、松靈機器人等優秀企業,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機器人創新創業孵化之路。后者以高精高效智能工業機器人為重點研究方向,已建有工業機器人研發中心、新型機器人研發中心、智能制造工業大數據研發中心、功能部件與核心器件研發中心、公共試驗與檢測服務中心、投資服務與產業孵化中心、人才引進與培養中心等七大平臺。
廣智院院長張國軍見證了“世界工廠”東莞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路徑?!耙豁椉夹g的研發環節中所需的零部件都可以在東莞實現‘一站式’采購?!?
同時,3個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也先后落成,一批如新時達集團-眾為興松山湖產業園等龍頭項目被不斷引入。預計到2022年,所有項目投產后,將帶來超170億元產值。
天時、地利、人和,松山湖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在多個層面、多個維度實現了產業的爆發式發展,已然成為松山湖作為東莞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的生動體現,成為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B
產業集聚發展 成果遍地開花
今年2月,東莞市駿智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駿智機電”)自主研發的首臺套設備已經獲得審核通過。“設備主要是解決鋰電行業后續的核心工藝?!痹摴究偨浝韯⒘冶硎?。
駿智機電主要從事非標自動化設備的設計與生產。作為一家以技術研發為主的公司,該公司擁有一支400多人的強大研發團隊,去年僅在研發性項目的營業收入沖億產值。劉烈很看好松山湖在機器人產業鏈上所形成的產業環境?!霸谒缮胶梢詫崿F多方的資源對接?!眲⒘冶硎?,該公司和李群自動化在業務上已開展過技術合作。
這并非孤例。今年1月,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布的《2018年度東莞市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名單》顯示,位于松山湖的富通尼激光科技(東莞)有限公司研發的納秒紫外激光器,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中小(重)型負載大范圍水平多關節機器人名列其中。
東莞市駿智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是東莞阿李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其所在的阿李研究院,在基于智能制造裝備的專業技術背景下,已經深入汽車工業、智能手機及可穿戴設備行業等多個工業行業。
在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2016年成立的東莞松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簡稱“松山智能”)已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公司第一年訂單金額不到200萬元,第二年達到2000多萬元,第三年近4000萬元?!痹摴究偨浝睃S水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松山智能專注于3C電源這一細分領域的自動化生產線研發生產,技術研發上的實力讓其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而實現快速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離不開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所營造的良好的創業環境?!昂芟矚g這里的創業環境,公司發展的重要節點都能得到基地的指導和幫助?!秉S水靈表示。
漸漸形成的生態環境,讓眾多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匯聚松山湖,集聚發展的態勢越發凸顯。截至目前,園區已聚集400余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企業,其中高企70家(2018年新增9家);核心零部件企業占11%,本體企業占2%,智能裝備企業占55%,系統集成企業占17%,服務、教育、農業、醫療等機器人企業占14%,工業互聯網企業占1%。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7家,上市及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
產業的集聚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引導。為推動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2018年,松山湖首次出臺機器人產業領域扶持政策《松山湖促進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吹響了松山湖加快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全生態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短短數年間,松山湖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先后獲批“廣東省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試點”“科技部第三批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企業助推、政策加持,在產業鏈上下游實現了龍頭企業引領,大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的大好前景。雖然只走過短短5年的發展之路,但松山湖片區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已然初具規模,展現出極具前景的崢嶸氣象。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 松山湖供圖
C
產業人才的區域磁極效應顯現
松山湖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大秘訣是緊緊抓住了人才這個“牛鼻子”,引進人才團隊、加強人才培養,形成一體化的人才培育體系。
每一個月,在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里,“松湖華科創新大講堂”系列活動都在持續舉行,來自機器人和智能制造領域的專家現身說法,為在此深造的學子,以及企業界人士講述前沿技術和行業發展趨勢?!啊珊A科創新大講堂’活動已經連續舉行了將近4年的時間。”該院副院長倪明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松湖華科創新大講堂”系列活動2015年被評為東莞市首批品牌科普活動,2016年以后,由“兩院一城”(工研院、廣智院、華科城)共同組織。2018年,該活動還邀請了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葛樹志教授、3C特種光纖發明人馬修泉博士、資深智能制造專家黃培博士等擔任主講嘉賓,為東莞智能制造等領域帶來最前沿的技術創新。
此外,廣智院還成立了機器人培訓學校,建立了系統培訓體系。通過與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同建設機器人培訓學校,與東莞理工深入合作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
自廣智院成立以來,華中科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等每年都會輸送一批實習生到廣智院聯合培養。以這種模式,廣智院已培養機器人相關專業人才累計58人。同時,針對東莞及廣東制造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開展短期技術培訓,已經為企業累計培養、培訓各類技術人才200多人。
本月底,位于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的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機器人學院首批學生即將迎來畢業?!澳壳坝?個機器人創業項目可以進行孵化?!彼缮胶H機器人產業基地運營總監楊溪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是松山湖培育機器人人才的一個縮影。作為松山湖探索機器人產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路徑的重要舉措,粵港機器人學院由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東莞理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四方合作共建,以“新工科”模式,在國內率先探索培養機器人人才的新方式。
據不完全統計,松山湖機器人產業的從業人員目前已超過800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近6300人、博士169人、留學人員共有126人,并成功引進以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為代表的“運動控制與先進裝備技術創新團隊”,由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國民領銜的“智能感知創新團隊”等2支省國際科研創新團隊,初步形成了良好人才結構、人才梯隊,推動各類創新人才不斷涌現。
為打造貫穿產業發展全周期的人才培育體系,松山湖不但在大學階段開始培養,為產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更立足長遠,把培養延伸至中小學階段,構建中小學生“全人”培養體系,對在校生實施開放式教育模式,為松山湖未來的產業發展打下基礎,種下創新的種子。
松山湖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創性地構建了機器人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以創新創業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已開始呈現出機器人產業人才的區域磁極效應,輻射整個片區,引領東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創新發展。
D
探索創新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產業
人才匯聚、培養體系漸成;產業集聚效應顯現,行業快速發展……5年光陰,松山湖在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所取得的成就引人矚目,迎來多方關注。
如果立足一個更長遠的未來,松山湖在產業發展上的布局仍然只是邁出了一小步。面向產業發展的前景,一個更大的未來仍在加速布局之中。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項目和同時引進的多個重大項目將為該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原動力,更是松山湖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邁向未來的一個具體體現。
去年9月,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項目在松山湖正式開工。該項目是東莞市重點項目工程,也是松山湖生態園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核心載體,預計在2020年投入使用。
該項目占地面積65564.87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3000平方米,具有人才培養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創業孵化平臺等三大特色平臺;設有綜合區、研發孵化區、粵港機器人學院、國際機器人研究院、創意生活區等五大功能區域。形成集技術研發、創業孵化、人才培養、生產制造、展示展覽、會議論壇、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機器人產業孵化園區。建成后的園區可容納100多個團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園區的地下還將建設一個約10000平方米的地下工廠,可進行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藝與技術的測試;在地面上,還有約12000平方米的中試車間,讓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實現“無縫銜接”。
去年12月,在松山湖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促進大會上,包括順豐集團、深圳道元實業有限公司、東莞見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億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園(東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思榕科技有限公司、派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思沃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項目現場簽約,簽約及在建的22個項目總投資額近140億元,投產后預計產值達170億元。
多個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落地,為松山湖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發展藍圖。
當前,人工智能和先進制造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將引領和推進新一輪工業革命。松山湖將緊抓全球產業變革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機遇,探索創新布局新一代智能制造產業。
首先,在產業布局上,松山湖將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特別是人工智能應用方面,推動園區先進制造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探索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發展新方向。
此外,松山湖將充分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國家大科學裝置,爭取更多大科學裝置落戶中子科學城,在吸引一批機器人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進駐的同時,繼續深化粵港機器人學院建設,推動新工科人才培養升級。
松山湖還將在物流空間上謀篇布局,為實現松山湖“1+9”片區統籌發展,松山湖作為“大腦”將引領片區在核心部件上突破,其余八鎮則在智能裝備制造、集成服務方面繼續發力,加速片區機器人與智能裝備融合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