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供電局試驗人員在調試自主研發的避雷器帶電測試儀 通訊員 張孝波 攝
今年5月,南方電網東莞供電局自主研發的“激光大炮”——激光清障儀亮相央視一套,而這已經是第三代產品。這是東莞供電局提升科研能力、專業技術的一個縮影。
2018年,東莞供電局申請專利1337項,數量位居廣東電網公司各地市局第一位。而一年前,這個數字僅215項。
在廣東東莞供電局里,創新不再只是巨額的資金投入與專業的科研隊伍的專屬事情,而是供電局6000名員工集體參與的一份“日常工作”:把每一次的腦洞大開、每一次的突發奇想都記錄在冊,持續完善。
積小流成江海,東莞供電人的全員創新,已逐步向常態化、體系化發展,形成一股強大的創新動能,以更加可靠的電力供應持續為東莞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創新環境
鼓勵“紙上談兵”釋放創新“小宇宙”
一項數據的大幅增長,讓人不得不關注東莞供電人的創新。2018年,東莞供電局申請專利1337項,數量位居廣東電網公司各地市局第一位。而一年前,這個數字僅215項。
專利數是衡量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一年內翻了5倍還多,東莞供電局卻并沒有增加專業人員的投入,“靠的是激發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努力。” 東莞供電局生技部副主任洪同慶分享其中的秘訣。
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調研,生技部發現,員工并不乏好點子好創意,缺的只是邁出把點子、創意記錄下來第一步。“我去各鎮街找員工聊,各種各樣的想法都有,而且很多都是操作性極強的,但就是不愿把想法寫下來。”生技部科技分部主管梁萬龍感觸頗深,在長期的供電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只要以此為起點,持續研發,就有可能提升實際工作中的某一個環節的效率。
如何打開員工心結,推動員工邁出第一步,釋放創新的“小宇宙”?
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東莞供電局為此多次向員工傳達申請專利對個人成長的幫助。對于個人來說,有實實在在的專利授權獎勵,還能為撰寫論文、申請科研項目提供可行性高、思路縝密的基礎材料,為技能晉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企業來說,員工專利培育出了好成果,不僅節省一大筆購買專利的費用,還提升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競爭力。
不但如此,為避免員工打“退堂鼓”,東莞供電局為員工免除了后顧之憂。“我們跟代理公司有合作,員工只要出想法并附上技術交底書,剩下的專利申請工作,交給專業的專利代理公司去做就行。”梁萬龍說。
這大大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但凡腦子里蹦出個想法,就趕緊先“紙上談兵”一通:用筆記下概要或簡單畫個草圖……花不了幾分鐘時間,卻是專利申請的起點。
“先出實物成果,后申請專利的想法,是一個誤區。專利保護的是想法,這才是知識產權,而并非需要馬上出實物。同理,先申請專利再公開發表論文也是為了真正保護好我們的想法。”洪同慶說。
創新之路
從工作中來,到工作中去
藝術源于生活,創意同樣如此。基層的工作場所和環境,是創意靈感萌發的源泉。
東莞虎門供電局近3年發生中壓電纜故障36宗,其中因雨水滲入導致中壓電纜戶外終端接頭處故障有11宗,占比31%,這也是業內的一個普遍問題。滲水點大多位于線耳處,由于線耳和電纜外絕緣間有縫隙,纏繞的絕緣層因老化龜裂或者工藝不規范無法保證長時間不發生滲水。
虎門供電局供電服務中心副主任鐘健強想到,如果把線耳延長2—3厘米,以傘狀包裹住電纜外絕緣,雨水不就滲不進去了嗎?
他就立即把想法記錄下來并申請了專利,現在一項名為電纜防水線耳的實用新型專利已獲得授權,同步申請的發明專利已進入實審,通過應用電纜防水線耳,可以從源頭上解決此類缺陷問題,使得同類型故障直接降至零。
在東莞供電局,專利的申請和授權不僅僅著眼于電力領域本身,一些辦公領域的發明創造也層出不窮,充滿創意。
企管部指標管理與組織績效分部指標管理專責彭朝蔚已經成了“創新小達人”。他改良的別樣訂書機擺放在公共區域供大家使用。那是將3臺訂書機整齊排成一列,用螺絲固定。這樣就保證裝訂文件時,訂書釘距離紙張邊緣的位置等同,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保證了文件的整齊美觀。
他還用數據軟件編了個小程序,只需按一個鍵就能自動整理word文檔格式、處理表格數據,讓人從重復而機械的工作中脫身。
“要創新,就不應該局限領域。在任何方面有想法都行,盡管提點子。”梁萬龍鼓勵同事搞跨界創新,更容易激發創新創意,“有些東西看似南轅北轍,其實原理是一樣的,比如混凝土攪拌機,換個花樣就成榨汁機了。”
成果孵化
攜手高校、科研院所推動成果轉化
說到東莞供電局的發明創造,被戲稱為“激光大炮”的激光清障儀,自其問世以來,就迅速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網紅”,更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的五一特別節目《美好生活 共同創造》中在全國觀眾面前亮相。
激光大炮改變了線路工人們清除飄掛物的作業方式。工作人員無需設備停電和人員登塔,直接遠距離作業,就可以及時、快速、安全地清除異物。
激光大炮是將創新成果轉化成實物的具體案例。為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供電局還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常態化合作,將共同研發的科技成果加以孵化,進行市場化運營,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助推行業發展。
廣東電網公司能源科技孵化器其中一個分孵化器已落戶東莞市開關廠有限公司。該公司研發的智能充電樁、智能戶外計費、便攜式提升井口蓋板裝置等產品已經研發成功,有些已開始走向市場。
“充電樁的銷售額還不錯,已經有1000多萬元。”東莞市開關廠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劉美集表示。
成品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每次都努力創新一點、進步一點。“很多產品升級其實很細微,從外觀上甚至讓人感覺不到,但用起來卻能體驗更好。”劉美集表示,像“激光大炮”,第一代成品以現在的眼光看是極其粗糙,且實用性不強的“殘次品”。經過創新團隊的不斷打磨、完善和改進,到如今的第四代早已成為“遠程作業”的精品。不斷磨練改進,這正就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