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遠國產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份額僅8%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中國市場調查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瑞典ABB占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比例分別高達18%、12%、14%、13.5%,其他外資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額,眾多國產機器人企業只能在剩余8%的市場份額中爭搶。
隨著外資企業紛紛在我國投資建設生產基地,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正在遭受擠壓。以精度較高的六軸工業機器人為代表,國產化率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在難度較大的焊接領域,國外占了84%的份額;而高端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了90%的市場。
國產機器人目前面臨的困境除了市場占有率低以外,在應有結構上也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集中在搬運、碼垛、上下料方面,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偏低。盡管中國機器人市場供需雙旺,相當一部分機器人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
萬家機器人企業真正做產品的不足10%
近期,廣東省統計機器人企業發現,各地上報的萬家企業中,僅有159家算是真正的機器人企業,而其他企業根本沒有在做機器人。這比例,10%都不到,太嚇人了。
或許統計有誤,過于嚴苛機器人的概念,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統計比例出來,筆者可就要納悶了,這只能說明一點,機器人行業太火了,過多的企業把業務或者把名詞盡可能靠近機器人,希望能夠從中獲得點什么,熟料玩大了,行業的水太深,沒有兩把刷子還是整不出啥動靜的。
行業太熱,連國家都注意到了。近日,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提議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討論稿)》出臺,這份文件旨在規范機器人行業發展,為日趨火熱的機器人“降降溫”。
是該降降溫了,按照之前的節奏,機器人產業勢必要火上天了。從關系大眾的各類服務機器人層出不窮,到各地工業機器人補貼政策一個比一個高,我國機器人的發展顯然讓政府、資本走在了市場的前面。
機器人的發展歸根究底需要市場的支撐,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會快速崛起機器人,機器人的應用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而變化,而政府和資本理應讓市場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杠桿。
這是國產機器人產業本身的條件限制,也是發展一個產業良性的鑰匙。
我國機器人產業基礎決定了發展步伐,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軟件技術以及應用技術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趕超國外,那么就必須從最弱的地方著手,從目前市場較為空白的地方發力,一邊取長補短,一邊平步競跑,如此才能避免重復建設、同質競爭。
所幸我國機器人產業從大的環境來看是具備先天優勢的,那就是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市場的剛性給企業無限可以嘗試的機會,也讓真正做事業、認真做產品的企業看得到未來的希望,而市場本身的整合兼并也讓不少企業實現資源的優勢對接,省去了不必要的單打獨斗。
未來,國產工業機器人必將經過一段慘烈的洗牌過程,不以市場為準則的企業必定難以逃過市場的洗禮。經受市場檢驗的企業必定有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先以立足,后有發展,不懼市場方能不負市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