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倡議將高達8萬億元的投資用來推進中國向一個全球性的高端制造業大國。安可國際的CherryLi和本杰明就中國智能機器人提出:智能機器人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十大優先發展行業之一,政府要分析展現出外國制造商的潛在風險和機遇。
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一種新興領域,使用預先編程,機器人自我糾正來進行高質量的生產,是前所未有的干凈、安全、高效。本文主要關注中國在推動智能工業機器人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涉及汽車、化學和電子行業。
在這些領域,發展高端傳感器和物聯網(物聯網)使人類和相互關聯的機器人之間能夠密切合作。例如,歐洲制造商庫卡設計智能機器人和人類一起工作,利用物聯網監控未完成的產品在生產線的狀態。內存云軟件分析數據進行實時預測機器什么時候可能出現故障。全球技術進步正如這些專家稱贊智能機器人作為下一次工業革命。各國政府將出臺有利于機器人發展的政策來擁抱這種變革以期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中國智能工業機器人
中國制造2025強調智能機器人的原因很簡單:中國傳統制造業不再能與越南和印度的勞動力價格競爭,但也不能匹配歐洲、美國和日本制造高質量和高效率。面對這種經濟難題,中國制造2025鼓勵在中國工廠利用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來推進中國生產制造商價值鏈發展。
在過去的幾年中,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經歷了強勁發展。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工業機器人的全球銷售量在2014年達到230000臺,并在2015年預計將增長15%。發達國家制造商如美國,日本和歐洲以先進的核心技術和完善的品牌引領工業機器人行業。
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然而,國內制造商仍然難以與國際同行展開競爭。而在2014年,將近50000的工業機器人都在中國銷售,占全球銷量的近四分之一,但是國內制造商只有16000臺。中國制造2025旨在縮小這個差距。專家預計在未來幾年內中國政府將撥出5000億元用于機器人發展,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產值將到1000億。這項投資也將鼓勵國內機器人制造行業的技術升級,在十三五計劃期間預計實現的價值大約3億元。最后,盡管中國機器人密度相對較低(約百分之一),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在世界占比預計將超過三分之一。這些積極的預測表明中國的機器人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然而,他們是否會實現最終將取決于中國政策的實施。
中國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政策環境
盡管工信部仍然在評估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不過預計在3月底前公布。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起草實施細則和規則應對中國制造2025。當地政策針對智能工業機器人主要專注于供應鏈,機器人用戶和服務平臺。
中國制造2025發布后,上海政府迅速發布《關于第一次突破和應用模型的高端智能設備的特殊支持》,提出實現第一次技術補貼銷售額30%,應用程序模型突破補貼投資額20%。
2015年12月,佛山政府發布了一個政策,承諾2015年到2017年將利用專項資金支持超過3000家當地企業實現智能自動化升級。2016年1月,東莞政府宣布,它將提供最高500萬元獎勵與東莞制造機器人公司開展項目。
盡管許多地方出臺了應對中國制造2025的詳細細則,但是要將計劃付諸行動中國政府仍可能遇到問題。首先,在其他領域缺乏廣泛的支持性政策和機制,可能影響中國制造2025的有效性。盡管上面列出了為支持智能制造和智能機器人提供的政策和一般指導方針,但是要保證這些政策確實有效需要稅收、金融、技術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密切協調。第二,按照當地情況制定政策是至關重要的。各個地方工業化水平不同;如果地方政府盲目地投資于機器人來討好中央政府官員會浪費將造成資源浪費和并生產出低質量的產品。政府是否正確激勵謹慎投資最終將決定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成功與實現。
對外國機器人制造商的影響
中國的機器人政策環境給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既帶來機遇同時也有風險。對機器人制造商而言,有豐富的潛在需求和機器人優惠政策的中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目前,外國制造的機器人主宰中國市場的70%,盡管中國企業正迎頭趕上,但是短期內由于外國公司成熟的技術,他們仍然會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此外,技術優勢還使外國制造商能夠主動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開發創新時機器人零件、材料和操作系統。
盡管有這些巨大的發展機遇,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仍然面臨重大風險。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時,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面臨著知識產權(IP)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年中,盡管中國一直在努力解決知識產權問題,但是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依然模糊和不完善。盡管外國機器人制造商相信國內將保護科技創新,中國機器人景觀將呈現一個完全不同的畫面,但是許多外國公司特別是那些科技密集型公司有關專利設計,商標和軟件經常被侵權。
最后,除了擔憂知識產權,國內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期望值引起外國機器人制造商的注意。在當前機器人技術狂熱,幾乎所有政策都在在兩個方面支持國內企業。
首先,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研發、人才招聘和培訓方面為中國生產商提供了巨大的財政激勵。對購買國產機器人的公司,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補貼裁員和更換費用。這意味著隨著中國機器人產業進一步發展,外國機器人制造商將會遇到來自政府支持的國內競爭對手的挑戰。
第二,各行業外國公司為了從中國政府獲得優惠待遇可能會被迫購買國產機器人。中國制造商是否成功地將中國制造2025基金轉化為高質量、高效率的生產,在中長期內,這些風險可能威脅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
總之,智能機器人產業已經正在改變全球制造業,中國在世界舞臺的突然出現為中國和外國制造商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雖然中國制造2025終極功效仍然未知,中國已經展示了其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意圖。保持警惕風險,國外先進機器人制造商應該承認在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潛力,而且應該追求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使利潤空間擴大,實現雙贏,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