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國家對機器人似乎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從影視動漫到現實生活,我們都能看出這一點。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一種說法是,這與其宗教傳統有關。日本神道教相信,包括無機物體在內的所有東西都是有靈魂的。當然,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考慮,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我的機器人女友》這類電影的存在了。
但是,相比較宗教信仰,現實因素或許更有說服力:
由于人口老齡化,日本不少企業都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石油及其它自然資源價格的增長提升了勞動力成本,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得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安倍政府提倡“機器人革命”,政府甚至為此啟動了一個五年計劃,來加強智能機器在制造業、供應鏈、建筑業和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
工業機器人東京北邊埼玉縣的一座三層建筑里,儲存著疫苗、液體食物、栓劑等28,000種物品。這里有16個機器人,它們每天的工作就是運送物品。
根據不同物品的形狀、大小及重量,機器人會設定相應的運送速度,將它們放置到不同地點。通過調整傳送帶時間,整個系統可以同時運送各種不同的產品,滿足客人的要求。
這些機器人可以在一小時內精準地運送10000多件貨物,工作效率極高。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工作就輕松很多。Asuka Arai(員工)表示,女生在這里干活一點都不累,因為你不需要提重物,枯燥重復的工作直接交給機器人就行了。
東邦控股有限公司(Toho Holdings Co)物流中心雇傭了很多這樣的機器人,包括Asuka Arai在內,現在這里僅有130個員工,是相同規模企業人數的一半。據藥品批發商透露,由于機器承擔了65%的貨物提取,每個工人的生產力相應提升了77%。
嘗到了機器人勞工的甜頭之后,Toho公司打算未來幾年,還要在廣島花110億日元建造另一個倉庫。
服務型機器人日本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現在,包括中國、韓國在內的國家都把重點放在服務型機器人身上,日本也不甘落后。
以穿戴機器人為例,Cyberdyne公司生產出的外骨骼機器人套裝HAL(Hybrid Assistive Limb)在這方面屬于領先水平。
如圖所示,HAL在手、腳、肩膀、肘腕、腰和膝蓋等八處都安裝有固定的電動馬達,可以輔助人類做很多事情。
利用“生體電位信號”(人類在身體動作的時候,會在皮膚的表面會產生較弱的電位差,這便是生體電位信號)感測功能,機器人能夠感知到人的意圖,并隨之旋轉馬達,迅速動作。
穿上HAL,抬著40公斤重的貨物也可像拿著幾公斤貨物時的感覺一樣輕巧,其用途有醫療現場扶助行動困難的病人、輔助殘疾人動作、支援需要強重體力的作業等,涉及各個領域。
他認為,終有一天,機器人會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就像美國作家Isaac Asimov在《我,機器人》一書中所寫的那樣。
現今57歲的Sankai有著宏偉的目標,他認為,建立這一新興市場,有助于開創一個新的時代。
當然,除了可穿戴機器人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服務機器人。日本目前在這一領域還是剛剛開始,政府希望,到2020年,服務機器人的市場總值能夠在現有基礎上擴大20倍,達到1.2萬億日元。
為解決現實問題,日本大力投資機器人產業據咨詢公司估計,到2025年,機器人能夠減少25%的勞動力成本。日本政府希望,到2020年為止,這一市場的總產值可以從6600億日元變為2.4萬億。
兩個月前,為了促進機器人在服務業等領域的應用,日本經濟產業省還在產業機械科內成立了“機器人政策室”。
每個國家的現實情況不同,對美國或歐洲的一些國家來說,機器人產業的增加可能會引起失業率上升,但對日本來說卻不是這樣。
就像Cyberdyne公司創始人Yoshiyuki Sankai所說的那樣,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對日本來說并不是什么威脅,只有依靠它,日本的現實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