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北京,海洋二號衛星在軌交付使用。
對衛星在軌工程遙測數據的判讀和分析表明:我國首次自主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終端性能優于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鏈路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承擔星地激光通信試驗項目的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光通信技術研究中心的馬晶、譚立英教授團隊。在這項試驗中,馬晶擔任“海洋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負責星地激光通信試驗系統,譚立英任系統總指揮。
為了探尋宇宙的奧秘,我們派出一顆又一顆衛星穿梭于茫茫太空。怎樣讓衛星迅速地給我們傳回海量信息?20多年前,哈爾濱工業大學執著的青年教師馬晶與團隊開始在中國破解這道世界難題。
馬晶于1986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已經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工作了28年。他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并堅持進行科研工作。已有超過千余名本科生聽過他的課程,在他指導的學生中,已畢業了碩士生28人,博士生9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成為中國航天科研領域的青年骨干。
1988年,馬晶作為訪問學者到歐洲核子中心做研究工作,但為了給國家的發展做貢獻,1990年,馬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和幾乎百倍的薪酬毅然歸國,將全部精力投入了衛星光通信的研究工作。由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剛開始的時候甚至連實驗室都沒有,他們只好借了一間潮濕的地下室當實驗室,每天都能用去濕機抽出十幾升水,經費不足的時候,他甚至用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支持研究,就這樣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技術。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20余年來,我國衛星光通信從無到有,組成了出色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建立了研究基地,走過了從概念研究到空間試驗的漫漫征程。2011年,馬晶率領團隊進行了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鏈路試驗,創造了多項國際第一,使我國的航天技術跨出了重要一步。
20余年來,馬晶主持和參與有關衛星光通信研究項目30余項。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發明特等獎等獎勵十余項,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國防發明專利40余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SCI論文近百篇。
馬晶說,“當初我們決定開展衛星光通信技術研究時,曾夢想能夠用三十年時間實現空間試驗,盡管當時估計有可能我們這一代無法實現這一夢想,但是我們還是甘當拓荒者和鋪路石。如今,從1991年到2011年,我們只用了二十年就實現了空間試驗的夢想。我們今后的夢想就是建立天地一體化的激光高速信息網絡,我和我的團隊將繼續為實現這一夢想作無畏的追夢者。”
星地激光通信試驗在軌測試的成功,將對我國原始創新產生重大影響。這次以激光作為載體實現高速率的信息傳輸將對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個項目的難度之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但是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我們的團隊依靠執著的信念、強烈的合作精神和樂觀的心態,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是一種協同創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