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正在逐步普及,激光打印、激光車燈、激光裝飾……但就在四年前,前微軟公司首席技術官內森·麥沃爾德在加州長灘的TED會議上對激光滅蚊裝置進行了演示,讓這一概念大熱,這也讓筆者這個多年投入滅蚊大戰的“受害者”看到了希望。但時至今日,普遍應用卻遲遲未到,說好的激光滅蚊炮,現在都去哪兒了?
緣起大佬推崇,遭遇現實困境
要說起當時激光滅蚊器的發家歷程可謂風光。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它得到前“星球大戰”計劃成員、天體物理學家洛厄爾·伍德以及億萬富翁比爾·蓋茨在金錢上和精神上的幫助。美國科學家還為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WMD(和當年出兵伊拉克時號稱尋找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縮寫相同)——蚊子殺傷性武器。另外,前微軟公司首席技術官內森·麥沃爾德的IntellectualVentures公司也著力研發這種滅蚊激光器。
科學家們認為:借助類似的激光器可以構建起一座類似反導彈防御系統的滅蚊屏障,識別出蚊子翅膀振動的聲音,找出吸血雌蚊,發射出激光束把蚊子燒死,滅蚊效率每晚達十億只。2008年初,科學家們用這個激光滅蚊器滅掉了第一只蚊子。
時過境遷,而今激光滅蚊不見蹤影。據筆者對行業人士的采訪,其被拋棄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滅蚊激光器功率和相關參數界定難,人眼對于激光的承受能力相當低,自動化激光設備民用獲批比較困難。滅蚊器中的紅光既是可見光激光器必然不在人眼安全波長內,而能達到30米有效殺傷,功率必然至少近瓦級,不可能有巨大鏡片來使焦點光斑達到微米級。人眼可承受的激光功率密度大概是每平方毫米58mw,這已經是極限,更別說該“武器”還要聚焦。
二、機械加工精度有限,花費大。當下,國際激光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民用設備普及在技術實現條件上限制諸多。為實現智能化目標鎖定這一項花費和研究投入過大。
每一項新技術起初都是不完美的,能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改進,逐步普及受現實環境及技術發展影響。
激光應用概念炫酷,發展普及路多坎坷
基于以上兩點,類似激光滅蚊概念的難以普及的激光應用概念不計其數。例如,筆者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的激光Pizza切塊刀、再如自行車激光燈……或許未來并不盡如此,但當下這些應用都是少數發燒友的小眾應用,普及略有困難。試想,pizza一塊不過百元,而一把專用于Pizza切割的激光刀卻要花費近200元(其中激光技術負責瞄準和發出紅光),除了看起來帶有濃濃的科技感并附贈強迫癥患者的筆直切割線外并無其他可用之處。而自行車激光燈乍一看卻是亮眼,在混亂無序的車道(特別是黑夜中),專屬一人的紅外激光車道格外亮眼,但如果普及,可就就一片雜亂的激光車道,激光技術全無發揮余地。
那么,筆者也不禁自問,要達到創意化普及難道就無激光用武之地?非也,且看當下激光切割技術和3D技術發展,3D激光切割機在服裝、名片、賀卡等等的創意不盡于此……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