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說過人工降雨,是用飛機、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使云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緩解農田干旱、增加水庫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發電水量等。但是這樣做的成本往往很高,現在有美國的研究人員研制出可以用激光刺激云團制造出雨,這項技術若走向成熟也于預著人類的科技水平的又一大進步。
據媒體報道,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技術,通過向云團發射激光,生成風暴和閃電。該技術借助“雙激光”刺激云團中的粒子,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有一天可以用來創造暴風雨,甚至是根據指令產生閃電。
非洲的雷雨天氣:研究人員借助這項技術,通過向云團里發射激光,就能人工降雨,或者是根據指令創造雷雨交加的環境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有一天可以用來創造暴風雨,甚至是根據指令產生閃電。該技術借助“雙激光”刺激云團中的粒子,美國研究人員開發的這項新技術,通過向云團發射高能激光束人工降雨,或者是激發閃電。他們發現這項技術成功的關鍵是讓第二道激光束圍繞在第一道激光束周圍,把它當作一個儲能器,比以前更大距離地支持中央激光束。這個次要“裝點”束負責為高強度的主光束提供能量補給,并防止它消散,如果單憑主光束自己,它會很快消散。
云團中的水冷凝和閃電活動與大量靜電帶電粒子息息相關。借助正確類型的激光刺激這些粒子,可能是未來根據需要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呼風喚雨的關鍵。當激光束變得足夠強時,它會向內自行坍塌,以至于空氣中的氧和氮里的電子被撕掉,形成等離子體,等離子體立刻會努力向回傳輸光束,這導致傳輸和坍塌的超短波激光脈沖之間發生沖突。這種沖突被稱之為“成絲作用”,并產生絲狀體,它會在空中傳播一段時間,直到空氣的性質促使光束消散。
絲狀體會在移動期間在它的蹤跡里留下受激電子,人工創造雨和閃電形成所需的環境。其他研究人員已經在云團里產生“電活動”,但是還未生成閃電。該科研組目前正在尋找一種可以直接把光束發射到云團里,不會被閃電擊成碎片的方法。如果你用一個較大的、低強度、油炸圈形狀的“裝點”光束圍繞在這個絲狀體周圍,并向內側慢慢移動,你就能產生任意長度的絲狀延伸電纜。我們有了可以控制絲狀體長短的方法以后,我們就能從遠方創造暴風雨形成所需的環境。最終你就能通過這種概念,在很大范圍內人工控制雨和閃電。
迄今為止,米爾斯和他的研究生同事阿利-米里已經把脈沖從10英寸(25.4厘米)延長到大約7英尺(213.36厘米)。他們正在努力把這種絲狀物延伸更長一些。德梅特里奧斯-克里斯托多里德斯與這兩名研究生一起進行了上述研究,他說:“這項工作最終將會導致超長光誘導絲或等離子體通道誕生,而在正常情況下,這些是不可能發生的。從理論上來說,這種裝點性絲狀體可以傳播超過50米,因此它將會有很多種應用途徑。這個光絲家族也許有一天可以用來有選擇性地引導微波信號沿著很長的等離子體通道運行,這些通道或許有幾百米長。”這項技術其他的可能性應用包括,用于遠距離傳感器和用來確定化學成分的分光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