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地核形成于更強的氧化條件下,之前的研究認為這一進程并不是需要如此強的氧化條件。通過一系列的激光加熱實驗,研究團隊將溫度提升至7460華氏度,壓力也控制在極高壓狀態,發現地核元素需要在氧化性更強的條件下才可以形成,根據該國家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里克•瑞爾森介紹:“我們發現行星的‘成長方式’需要強氧化條件的介入,這一過程類似于形成最常見的隕石。”本項研究刊登在1月10日的《科學快訊》期刊上。
科學家認為地核形成機制與吸積作用是密切相關的,對地核形成過程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員探索組成我們星球的各種物質范圍,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構成行星的材料物質將發生哪些變化。瑞爾森認為通過模擬實驗證明氧是地核形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釩和鉻元素則出現減少的狀況,鎳和鈷元素在地核形成過程中會緩慢增加,使得氧在這一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行星核心的形成行星形成過程的最后階段之一,科學家認為隕石是行星演化和核心形成的原始材料,這一過程可導致行星上出現不同的化學分化,但是隕石的形成機制和行星核心物質形成是截然不同的進程,它們分別由不同的熱源驅動,而且發生在不同的壓力和溫度環境下。地球磁場的產生來自地核,正是有了地球磁場的保護,可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太陽風等空間天氣的干擾,雖然地球內部核心是固體的,但地核外殼部分仍然是液態物質,地核的物質構成能使得核外液態物質與磁場發生關聯。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