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工程機械市場呈現“前高后低”的趨勢。2012年1月份,延續這一趨勢,主要工程機械細分產品銷量同比均大幅下滑。雖然這其中不乏元旦、春節“雙節同至”等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市場的蕭條。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預計“前低后高”走向。據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調研得知,中聯重科開始采購焊接機器人以替代價格不菲的焊接工人;華西能源新建的生產線將大量采用工業自動化設備,國內勞動密集型行業中的典型代表——富士康雄心勃勃的提出“未來3 年增100 萬臺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力”,這無疑反映國內制造業和工業自動化已經結上了“不解之緣”。
“十二五”期間國內產業經濟主旋律是“轉型升級”,作為“工作母機”的機床將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需要為其他制造業領域提供綠色、高效、尖端的生產設備。因此,不論是從行業自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整個國家利益的層面出發,機床行業的轉型升級都是大勢所趨。只有完成自身的“修行”,我國機床行業才能做強,進而帶動我國經濟結構的整體優化升級。
雖然機械行業整體具備較強的周期性,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波動影響較大。但是,由于某些細分產品恰恰是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所必需的基礎設備或者關鍵設備,因此將演繹“逆勢”的行業。重點關注工業自動化等細分行業。其中,工業機器人制造是各大裝備制造商都欲介入的一塊領域,無論是傳統的機械制造企業還是電氣企業都希望能在未來工業機器人上分上一杯羹。
不久前,ABB公司機器人部在上海召開了第三屆亞洲合作伙伴研討會。據說本屆年度研討會是ABB機器人合作伙伴計劃自推行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共安排了13臺機器人現場演示并舉辦了10個技術專題講座。
工業用機器人制造商安川電機在上海就已經使用機器人來焊接廣泛應用于電子設備的電路板;電子器件設備商歐姆龍在上海工廠內也安裝了一套傳感器系統,這套系統在檢測到生產線上有不合格產品時可以向工人發出通知。
國內機床制造企業打算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大施拳腳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沈陽機床、大連機床以及諸多數控設備生產企業,友嘉集團董事長朱志洋就明確表示,工業機器人市場是友嘉一定要搶占的一塊領域。
針對產業界的投資熱潮,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大幕已經拉開,世界機器人市場的需求即將進入噴發期,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已初露端倪,機床企業進軍機器人領域投資前景可期。希望國內這塊制造企業能加快步伐,讓外來掘金的競爭者能感到強大的壓力,而不再是如何利用這一機遇。
1、機床企業進軍機器人產業,背后除了用工荒的促動,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工業機器人能替代目前越來越昂貴的勞動力,同時能提升工作效率和產品品質。據了解,富士康機器人可以承接生產線精密零件的組裝任務,更可替代人工在噴涂、焊接、裝配等不良工作環境中工作,并可與數控超精密銑床等工作母機結合制造模具,提高生產效率,替代部分非技術工人。
可以說,使用工業機器人可以降低廢品率和產品成本,提高了機床的利用率,降低了工人誤操作帶來的殘次零件風險等,其帶來的一系列效益也是十分明顯的,例如減少人工用量、減少機床損耗、加快技術創新速度、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機器人具有執行各種任務特別是高危任務的能力,平均故障間隔期達60000小時以上,比傳統的自動化工藝更加先進。
采用工業機器人還有如下優點:第一,改善勞動條件。逐步提高生產效率;第二 ,更強與可控的生產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第三,提高零件的處理能力與產品質量;第四,消除枯燥無味的工作。節約勞動力:第五。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環境,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減少勞動風險;第六,提高機床;第七,減少工藝過程中的工作量及降低停產時間和庫存;第八。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面臨全球性競爭的形勢下,制造商們在利用工業機器人技術來幫助生產價格合理的優質產品。一個公司想要獲得一個或多個競爭優勢,實現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將是推動業務發展的有放手段。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