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食品用氣體生產及監管漏洞百出,除二氧化碳(CO2)外,其它食品用氣體的生產和使用幾乎都沒有標準可依,更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為食品安全埋下隱患。”11月17~20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2011年年會上,專家疾呼我國應盡快完善食品用氣體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監管手段。在既沒有國家標準、也缺少行業標準的情況下,本次年會上中國工業氣體協會在歐洲工業氣體協會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相關法規,推出了《食品行業用氣體》、《干冰生產規范》、《食品行業用氣體供應指南》3個協會標準(均為征求意見稿),希望先用協會標準填補這塊空白。
標準缺失困擾行業發展
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秘書長洑春干在會上表示, CO2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氣體食品添加劑,其標準經過幾次修訂已與國際接軌,生產也需經過認證,但監管方面卻存在很多漏洞。譬如,食品級CO2多由工業排放氣回收、凈化而得,原料變化多樣,但目前我國生產企業大都未安裝原料氣在線監測分析,容易引起工藝調整滯后,進而導致產品品質變化。部分生產企業甚至沒有設置中間儲罐。同時,不少企業運輸食品級CO2和工業CO2的罐車未完全分開,也會導致品質下降。
此外,我國僅對食品級CO2生產企業進行認證,未對分裝企業和使用者進行認證。據不完全調查,目前街頭小商店使用的瓶裝CO2中,80%以上為工業CO2。部分小規模飲料生產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也使用工業CO2替代食品級CO2,而工業CO2對人體健康存在危害。
洑春干介紹,氣體在食品行業主要用作飲料氣體、包裝氣體(如面包、肉類等包裝)、保鮮氣體(如控制蔬菜、水果儲存氣氛)和加工氣體(如食品冷凍、速凍),歐美均有法律規范可依。因此,中國工業氣體協會在本次年會上推出了《食品行業用氣體》、《干冰生產規范》、《食品行業用氣體供應指南》3個協會標準的征求意見稿。
有效監管要有標準可依
食品安全事關重大,對食品級氣體的有效監管更是必不可少,而標準是有效監管的重要依據,歐美國家對于食品級氣體都有一套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嚴格的監管機制。
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其對食品級二氧化碳的要求和控制非常嚴格。該公司要求二氧化碳供應方每年都要將原料氣送交監管部門進行技術檢測,每個季度都要將產品樣品送交檢測部門檢驗。2010年送樣達到80次之多。另外,可口可樂亞太分析中心每年還要對可口可樂瓶裝廠的每個儲罐進行抽樣檢查和全面分析,2011年這樣的抽樣將達到70~80次。由于每次抽樣的數據都要與標準掛鉤,因此可口可樂公司很容易就能知道產品是否合格。在可口可樂2011年第一季度對供應商的評分中,20%的供應商不及格、50%的供應商合格、30%的供應商優良。由于有嚴格的標準,檢測結果一目了然。
與國外相比,我國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春瑛介紹,抽樣分析的數據準確性是通過國家計量標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證的,然而目前我國CO2質量評價用的國家級標準為空白,這造成食品級CO2在檢測方面存在較大缺陷。
標準體系需盡快完善
針對目前的現狀,洑春干提出,我國需要盡快完善食品級氣體的標準體系。對于食品級CO2的認證,可以參考醫用氧GMP認證,使食品級CO2的生產過程、儲運、分裝和使用等整個流程全部處于監管之下,從而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對于其他食用氣體,我國應在借鑒歐美法規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法規標準的實際情況,盡快推出食用氣體標準,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應適時將這些食用氣體納入監管范圍。
洑春干強調,我國的食品安全一直以來都是分段監管,各部門“各管一攤”的監管機制形成了目前食品安全監管的缺失,因此應盡快理清各監管執法部門的責任,強化對食品生產加工的全過程監管。他建議探索按行業分類來監管,讓行業協會來協助監管,增加食品監管的科學性、專業性,控制好生產過程。#p#分頁標題#e#
李春瑛表示,研制計量標準物質,促進氣體企業從源頭對產品進行控制和檢測,是提高檢測技術和使監測數據有法可依的重要舉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