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7日報道,日本京都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在薄膜裝置內生產氫氣的新方法,可使制成的氫氣純度達到99%以上,省去制氫過程中額外的提純步驟。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應用物理快報》上。
目前生產氫氣的方法很多,例如水電解和天然氣的蒸氣重整以及氨分解等。但利用上述方法制成的氫氣都會混合其他副產品或殘余廢氣,因此,制取之后的氫氣提純步驟一般必不可少。
由服部政志和野田佳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幾十微米厚的薄膜上照射紫外線,用于生產氫氣。該薄膜由兩層組成,一層為二氧化鈦納米管陣列(TNA),可充當氫氣制造的光催化劑;另一層為鈀(Pd)薄膜,可起到氫氣提純的作用。
薄膜和分別位于其上、下的兩個隔間以及紫外線等,形成了反應器的基礎。研究人員用渦輪分子泵傳送甲醇或乙醇等燃料,使之到達上層的隔間,隨后打開紫外線。紫外線能引發光催化反應,使燃料在上層隔間內轉化成二氧化碳、甲醛和氫氣。當制成的氫氣穿透薄膜,到達下層隔間時,其純度可達到99%至100%,無論使用甲醇還是乙醇均能達到這種效果。科研人員稱,只有氫氣能穿透鈀薄膜層,進入下層隔間,其他氣體將繼續留存在上層隔間中。他們希望由此研發出的新裝置能解決此前制氫時遇到的問題,如可在室溫下運行的小型薄膜反應器,能夠實現燃料電池的最小化和運行的低能化,這有望應用于移動和實地的重整制氫系統等。
野田佳坦言,目前二氧化鈦納米管陣列和鈀組合的薄膜表現還不盡如人意,比如所制取的氫氣量相對較低,需要用鈀合金等金屬來代替鈀,以抑制氫氣的脆化等。從生產成本來說,氫氣穿透的金屬厚度也有待降低。但研究團隊還將不懈努力,從實際應用角度出發,致力提升薄膜裝置的效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