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地面是高山、荒漠、森林,還是因為戰爭無法到達的地區,只要飛機從天空掠過很快就能選定管道路徑。這在管道局設計院工程師手中已成現實。當然,飛機上要安裝激光雷達等儀器。
“不知不覺間,一場測繪行業的技術革命向我們走來”,這是管道局設計院勘察事業部副經理徐俊科接受記者采訪時的第一句話。
徐俊科介紹說,我國管道測繪業大體經歷了這樣幾個發展階段:上世紀70年代,以經緯儀、水準儀為代表的光機測量儀器階段。80年代,以全站儀為代表的測量設備階段。90年代進入衛星定位GPS時代。目前,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是第四階段。
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精度高、速度快、易操作,這項技術在國外比較成熟。近年來,國內在其他測繪領域有所應用,但利用機載激光雷達進行管道建設選線還是一個空白。無疑,誰掌握了這項技術就意味著誰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
經過兩年多的科研、總結、應用,管道局設計院利用激光雷達完成兩個管道項目的測量任務,并總結編寫了規范流程,標志著設計院已經掌握機載激光雷達測量從數據采集到后期處理的全部技術,為中國管道建設開辟了一條既快又精的線路測量之路。
2009年3月,管道局設計院勘察事業部申請立項《機載激光雷達測量在管道測量中的應用》課題,并組成6人技術攻關小組。攻關小組成員為這個項目,付出很多心血。國內沒有相關經驗可借鑒,攻關小組成員自己摸索實踐。從無從下手,到略知一二,再到項目開展,為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在管道測量上的成功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
2009年9月,全長約460公里的尼日爾阿賈德姆原油管道工程為攻關小組成員驗證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提供了一次實踐機會。根據勘察技術要求,攻關小組成員要根據其提供的激光雷達數字地面模型數據及影像,繪制線路縱斷面圖、站場、閥室地形圖、公路穿越地形圖和縱斷面圖等,在原始資料提交后的15日內完成。時間這么緊,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第一次實踐決不能失敗。攻關小組人員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如期完成任務。這個項目獲得2010年河北省優秀測繪科技成果二等獎。
2010年6月底,中緬油氣管道工程緬甸段機載激光雷達測量工作啟動,皎漂至薩古段要用機載激光雷達進行測量。9月15日,田其、謝劍等4名攻關小組骨干人員帶領兩個測量組和全套裝備踏上前往緬甸的征程。當時正值雨季,是當地傳染病高發期,但什么也阻擋不了測量隊員的腳步。若開山山區地貌復雜,叢林密布,山體陡峭,自然環境惡劣,許多地方人都無法到達。田其、謝劍等人克服困難用一個半月完成若開山兩側207公里范圍內的激光雷達測量調繪工作。9月15日進入現場,11月30日完成調繪和內業工作,測量隊員還執行了4處20公里改線測量任務。從準備航拍,到完成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他們只用了3個月,大大縮短了管道測量周期,為管道設計工作贏得寶貴時間。
徐俊科說,雖然只要飛機飛過就能得到許多地理數據,但是前期的準備和后期的計算、繪圖仍然是一個繁雜過程。盡管如此,利用機載激光雷達進行管道勘察設計是大勢所趨。設計院期待著這一技術能在更多的管道勘察中得到應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