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芯光纖容量發展出現瓶頸
目前的光纖通信,是在細如頭發絲大小光纖的纖芯上實現的。單芯光纖和七芯光纖的光纖橫斷面。
眾所周知,光纖的外徑僅125μm(微米),在同樣外徑的條件下,均勻配置7個9μm的芯徑,這比原來只有一個芯徑的光纖實現難度大很多。
眾所周知,光信號激光都是集中在直徑9μm的光纖芯徑上,進行傳送的,纖芯的能量密度比太陽表面還高。光纖能注入的光信號功率有限,加大發送光功率,輸出的光信號由于非線性光學效果,會使光信號產生畸變;加大的激光能量還會在光纖中引起熱破壞作用。
由于在光纖中產生的非線性光學效果,用提高光功率的辦法,很難提高傳輸容量。世界光傳輸系統的開發歷史,年復一年地在持續增加光纖傳輸速率,但從2001年開始,光纖傳輸速率增長,就到了緩慢增長期。
1980年以后,由于時分復用技術地采用,大大提高了單波段光纖傳輸速率,到1990年以后,由于WDM(波分復用)技術地采用,使光纖傳輸容量取得急速發展,但到2001年之后,光纖傳輸速率的提高,進入到緩慢期。
另外,在目前的光纖通信開發中,進一步提高傳輸速率,已經到了必須考慮把光纖變成復數內核(芯徑)不可的階段。開發復數內核(芯徑)的光纖,其關鍵技術是如何防止同光纖中各個內核中光信號泄漏所產生的光信號互相干擾問題,以及在光纖連接時光纖中各內核偏離等技術問題。
目前,在多芯光纖的研究上國內慢于國外。對此,多位國內電信運營商、設備廠商等光通信專業人士表示,國內對多芯光纖的研究更多屬于前沿技術課題,深入的實驗室研究并沒有。
“多芯光纖將是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光纖發展方向,設備廠商不能由于市場需求未到而放棄多芯光纖的研究。”一位業界人士如此表示。
多芯光纖性能與成本優勢明顯
據悉,多芯單模光纖的概念是由法國電信在1994年提出的,法國電信與阿爾卡特公司設計和開發和開發和開發了4芯單模光纖,此后制造了100多公里,并用這些光纖進行了而不同芯數各種結果的光纖帶光纜和非光纖帶光纜的成纜實驗,與普通單芯光纖相比,光纜密度提高了很多倍。
初步證實了提出的多芯單模光纖能夠同時剞劂光纖光纜制造成本和開發密度集度大芯數光纜兩大難題。
通常的光纖是由一個纖芯和圍繞它的包層構成。但多芯光纖卻是一個共同的包層區中存在多個纖芯。據了解,當前單根光纖傳輸容量已經出現瓶頸,進一步擴大容量必須考慮把單芯光纖變成復數內核。
據悉,由于纖芯的相互接近程度,多芯光纖發展出現兩種功能。一是纖芯間隔大,即不產生光耦會的結構。該光纖由于能提高傳輸線路的單位面積的集成密度,在光通信中,可以作成具有多個纖芯的帶狀光纜,而在非通信領域,作為光纖傳像束,有人將纖芯作成成千上萬個。二是纖芯之間的距離近,能產生光波耦合作用。利用此原理業界正在開發雙纖芯的敏感器或光回路器件。
日本7芯光纖的實驗屬于前者。業內人士認為,7芯光纖體現了光纖朝向超高速、超大容量發展的趨勢。
一位高校人士表示,WDM技術正在應用,作為光網絡物理層面的光纖光纜的傳輸特性將極大地影響下一代網絡光通信系統的性能。目前,光通信系統的網絡容量和網絡性能受到傳統光纖的損耗、色散和非線性效應的限制和影響,人們開始尋求研制新型換代的光纖品種,而多芯光纖是其中一種。
另外,為了節省機房空間和減少光纜的敷設和安裝費用,開發高密度大芯數光纖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方向。
國內處于學術研究階段
國外研究多芯光纖機構較多。除了日本近期公布的對7芯光纖研究,實際上早在90年代,法國電信就與阿爾卡特公司進行了4芯單模光纖(MCF)的研究和開發,從光纖設計、預制棒制造、拉絲技術、光纖特性、成纜工藝到4芯同時熔接,機械連接以及每一芯分出端接于普通單模光纖燈方面都進行了全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相比國外,國內對多芯光纖研究則顯得并不積極。據悉,業界人士大多表示對此只是聽說,未曾深入研究,甚至有幾位廠商人士將該技術誤認為多芯光纜(多根單芯光纖加保護層與皮套組成)。
據記者調查,在市場需求方面,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并沒有多芯光纖研究的規劃,實驗網中也沒有部署。“運營商并沒有太多關注多芯光纖,目前并無需求。”中國電信某地研究院一位專家如此表示。
在設備商方面,中天科技、烽火通信等多家制造光纖的廠商人士均表示沒有這方面的產品。康寧大中華區通信部市場副總裁劉之菲也表示在國內市場并沒有推出多芯光纖產品,但其國外實驗室有相關研究。
據了解,在學術方面,哈工大曾進行了雙芯光纖的研究,其中一個課題主要通過將單芯單模光纖與雙芯單模光纖熔接后在熔點處進行熔融拉錐,實現了單芯單模光纖與雙芯單模光纖的耦合,并建立了相應的耦合理論。此外,國內北郵、哈工大、武漢郵科院等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人員已做了多個多芯光纖的課題。
七芯光纖試驗取得突出成績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NICT)、OPTOQUEST株式會社和住友電工株式會社等機構聯合宣布,其7芯光纖實驗獲得成功。據悉,該試驗突破了現在一根多芯光纖(Multi Core Fiber)上傳輸100Tbit/s的物理極限,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傳輸109Tbit/s的試驗。
目前,在多芯光纖的研究上國內慢于國外。對此,多位國內電信運營商、設備廠商等光通信專業人士表示,國內對多芯光纖的研究更多屬于前沿技術課題,深入的實驗室研究并沒有。
“多芯光纖將是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光纖發展方向,設備廠商不能由于市場需求未到而放棄多芯光纖的研究。”一位業界人士如此表示。
此次實驗解決了技術上非常困難的復數內核(芯徑)光纖拉制問題,同時使用這種光纖用109Tbit/s傳輸速率,使傳輸距離達到了16.8km,全部7個纖芯上的光信號,都取得良好的通信品質。本次試驗的關鍵產品是,NICT和OPTOQUEST株式會社開發的既存7根光纖和一根光纖7個芯徑同時連接的裝置,以及由住友電工開發的、纖芯間光信號泄露大幅削減的7個內核的光纖。
試驗系統使用的光接收機與發送機,由NICT與住友電工共同開發,采用了超高速相位調制技術。本次試驗突破了現在一根多芯徑光纖上傳輸100Tbit/s的物理極限,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傳輸109Tbit/s的試驗。本技術的確立,為光纖傳輸系統進一步大容量化奠定了基礎。另外,本技術如果和其他光通信技術進行組合,可以將目前的光傳輸速率提高1000倍以上。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