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智光電工作人員——
剛忙完5款PDK工具包的發布,緊接著就是大模型OptoChat AI發布會的準備工作。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團隊一直是“高速運轉”模式,聚焦光子芯片技術的創新與產業應用,推出一個又一個新動態。雖忙碌,但格外有動力。
你也許不知道,這樣一個“硬核”平臺,背后卻是諸多青春面孔——在南智光電,“90后”“00后”年輕員工的占比達到了82%,甚至,剛畢業兩年的“00后”,也成為了我們的產品經理。平時,他們或在納米之間雕琢芯片工藝,或用大模型探索知識的邊界,在各自的崗位上閃閃發光。每天抱著文件穿梭于實驗室、產線、會議室之間的我,自然也見證了許多鮮活的畫面。
五四青年節前夕,我也想將記錄的幾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01扎根“光芯”深處的他們
反復推敲工藝參數、觀察截面變化……南智光電的鈮酸鋰工藝實驗室里,湯濟、葉志霖等幾位博士正在重復進行一組波導刻蝕實驗,這樣的場景,在他們的工作中已是常態。
這支青年科研團隊,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成員們都畢業于南京大學、中科院及海外名校。不局限于論文,他們選擇將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推”向量產線,把理論一步步變成工程中可驗證、可復制的工藝。
還記得他們剛開始做鈮酸鋰工藝的時候,幾乎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流程圖,每一步都要靠數據積累和參數迭代。也正是這樣一群人,圍繞“薄膜鈮酸鋰+X”光電共性技術平臺,在短短2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從0到1”的核心工藝構建,并成功發布國內首批晶圓級PDK設計工具。
“我們相信,中國人也能把最難的光芯片工藝做到最好。”這是他們寫在筆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團隊實驗室墻上的一句標語。
02“偷偷搞事”的“00后”團隊
你有沒有想過,一群“00后”,利用業余時間“偷偷”搭建出一個“能跑起來”的本地大模型原型?
在南智光電,就有這么一群年輕的創造者。我們即將對外發布的國內首個光子AI智能引擎“OptoChat AI”,正源于他們。
“最初這個項目在公司內部沒有立項,因為擔心投入大、不確定性高。”團隊負責人王海若坦言,“但我們不想等。”
于是,“不想等”的王海若拉上一群“00后”小伙伴,利用業余時間自學部署、反復試驗,悄悄完成了原型搭建。直到一次內部展示,他們的演示匯報,直接把公司管理層“看懵了”。
“你們確定這是你們自己搞的?”面對領導的驚訝,他們只笑著點頭。最終,公司也決定支持立項,并投入資源組建研發組。OptoChat AI,也由此誕生。
大家總說,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這群“00后”卻用實際行動證明:機會,也許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03不同部門的“三劍客”
不只是研發人員沖鋒在前,在南智光電,從項目簽約到建設運營的每個環節,都有青年人才保駕護航。
例如,我們有厲害的“三劍客”:葉萍帶領運營團隊,負責平臺項目落地工作;傅彧帶領市場團隊,負責客戶對接與訂單達成;王銘鷺帶領廠務團隊,為客戶進駐和項目實施提供全流程支撐。
還記得,葉萍曾對接過一家企業,因為對場地需求很高,前前后后換了四個方案。沒有任何不耐煩,葉萍陪著他們一家家實地跑、一次次改圖紙,正因這樣的誠意,讓企業下定決心簽約。
傅彧更擅長與客戶溝通,在他看來,客戶看重的不僅是技術,更要能放下心信任。二人對接的項目,最終都會交由王銘鷺進行設備進場、設施運維等服務。
“三劍客”雖分屬不同部門,卻配合得極為默契,也正因為他們,一個個項目才能快速落地。
寫下這三個小故事時,我的眼前也浮現出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忽然想起在項目攻堅最困難的時期,大模型開發團隊發揮創意,借助AI創作了歌曲《向光而行》來鼓勵大家。一個個深夜,窗外寂靜無聲,實驗室里卻燈火通明,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是“追光人”。
當然,我見證的青春力量,不只在南智光電。今年,是我來新區第7年。每天,行走于研創園的樓宇之間,總是有年輕的面孔擦肩而過。雖然步履匆匆,但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夢想的光芒。
那些光芒里,也許藏著顯微鏡下的納米星河,也許映著代碼跳動的幽藍字符。當無數光芒在長江北岸匯聚,未來的畫卷也會由此照亮。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