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感器埋入土地,無人機飛過農田,前沿科技正不斷賦能古老產業。傳統農業不斷煥新的背后,是農機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突破的向“新”好景。近日,湖北日報記者走進華工科技,了解國內首臺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機器人背后的研發故事。
以下為報道全文:
“苗間除草是國產智能農機亟待突破的關鍵技術。”4月16日,華工科技負責該項目的市場總監朱偉道破研發“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機器人”的重要意義。 除草,是農業種植中的關鍵一環。農藥除草隱患多,人工除草又成本高,激光除草應運而生。激光除草的原理是在雜草幼苗期,通過激光照射葉片分瓣處,使草葉表面水分迅速蒸發并瞬間氣化,從而破壞雜草內部葉綠素,抑制雜草生長。這種除草方式不耗費人力,幾乎零污染,顛覆了傳統除草作業方式。 早在2018年,華工科技子公司江蘇華工激光總經理董義一行在美國參加行業交流大會,發現美國一家農業科技公司正在著手研發激光智能除草機器人。 3年后,這家美國公司正式推出了一款自動激光除草器,準確率達亞毫米級別。 “我們不能再等了。”董義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2022年他們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始合作研發國產激光除草機器人。 為了加快進度,由哈工大機器人實驗室聚焦機器人的創新機構設計、智能感知、自主控制、交互共融及系統集成等機器人領域科學問題和核心關鍵技術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華工科技則充分發揮其在激光智能裝備與先進制造領域的產業化優勢開展研發,雙方在實驗進展中交流互鑒,以節約時間成本。 2024年6月,我國第一臺國產激光除草機器人落地黑河市愛輝區。該激光除草機器人搭載的探照燈亮度,是地表太陽光的強度的三倍,工作時能夠確保影像的清晰度,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作業。
如何讓機器人在大田中,看得清雜草、打得準幼芽且行走得穩當,才是應用中的難點。董義解釋,激光除草主要在雜草幼苗期進行。許多植物在幼苗期形態十分相似,加上天氣、光線、田塊高低情況不同,“很可能機器人碾到一個石塊,搭載的激光設備一抖就會導致打偏。” 董義說,此前國內無人踏足過這片領域,手中掌握的田間雜草樣本數據極少。經過第一代在黑河的實驗反饋,調試后第二代機器人已經在云南下地。 “從云南煙葉地的實驗來看,新一代激光除草智能機器人的‘一次除草率’已經達到90%-92%。”華工科技負責該項目的技術總監王亮剛從云南試驗田返回武漢,他表示,目前他們研發的第二代激光除草智能機器人體積比第一代更小,準確率也比第一代更高。 王亮告訴記者,目前華工科技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有效激光除草,現在他們的研發重點是如何將一次除草率提升至95%以上。預計在2026年,由華工科技自主研發的國產“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機器人”可以實現量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