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鐘,激光頭在玻璃上一閃而過,所到之處,排列整齊的微米小孔出現在板材上。“我們最新研制的一款百瓦毫焦飛秒激光器僅需20秒,能在30微米超薄玻璃上打出成千上萬個直徑只有幾微米的小孔。”華日激光董事長何立東介紹,這種超薄玻璃主要用于折疊屏手機,如果采用接觸式加工一碰就碎,“它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也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壁壘”。
華日激光是一家專業從事激光器研發、生產和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中國超快激光賽道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其已成為國內領先的超快激光器研發與生產企業,完成了從技術引進到全球并跑的逆襲之路。
華日激光董事長何立東。
根據《2024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我國約有50家從事超快激光器研發和銷售的企業,華日激光在2023年度超快激光器市場國產廠商中的市場份額排名領先。
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第二十屆光博會”)開幕前夕,長江日報記者走進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探尋其如何以光為筆,在“獨樹一幟”的產業版圖上書寫硬核創新答卷。
從零起步,完成三次關鍵“跳躍”
2009年的武漢光谷,一家名為華日激光的企業悄然起步。彼時,國內超快激光器領域仍是一片空白,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華日激光董事長何立東至今仍記得那個關鍵決策:“引進國家特聘專家徐進林博士,用新型固體紫外激光器叩開技術大門。”這一決定,讓華日激光在2013年成為國內首家為消費電子巨頭提供精密激光解決方案的企業。
武漢華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總部。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當多數企業還在傳統激光領域徘徊時,華日激光收購了加拿大超快激光器公司Attodyne,成為首家成功并購國外超快激光器公司的中國企業。這場跨國技術并購讓中國首次在超快激光賽道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就像給賽車換上了渦輪增壓引擎。”何立東這樣形容這次收購的意義。
2016年,華日激光引進劉振林博士團隊研發光纖超快激光器,開啟了飛秒激光器的新紀元。
2020年,華日激光再次實現生態級突破——聯合福晶科技(光學晶體)、長光華芯(激光芯片)等企業,構建起涵蓋激光器原材料,核心器件、控制系統及應用示范單位的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聯合體。至此,華日激光用三次關鍵跳躍,完成了從“實驗室技術上貨架”到“重構產業生態”的蛻變,并由此進入到高速的發展階段。
國內最大工業級光纖飛秒激光器在光谷面世
在華日激光的超快工藝研發實驗室中,一臺搭載超快激光器的高精度設備正在對一整塊玻璃進行加工。只見設備精準地切取了一塊直徑為15厘米的圓形玻璃。切割過程中,玻璃邊緣沒有傳統切割方式常見的熱影響,表面平整光滑,且無任何毛刺,而整個切割過程僅需5秒。
另一間超快激光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在進行設備測試。這是華日激光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湖北光谷實驗室激光技術與裝備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陸培祥團隊聯合研發的“極紫外光源”項目。
華日激光工程師們正在進行先進激光技術研發。
“這項技術已應用于大科學裝置,并為國產高端芯片制造提供關鍵工藝支撐。”何立東表示,身處武漢,企業得以將優質的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讓企業“追光”的步子更快了。
“華日激光要進入世界一流激光器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助力,所以我們去年啟動了IPO工作。”他介紹道。
光博會上既能找到專家,也能找到客戶
站在即將召開的光博會20屆節點回望,華日激光的成長軌跡與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高度同頻。
從成功研發新型全固態紅外端泵激光器平臺,到與福晶科技、金橙子激光等國內龍頭企業形成全產業鏈協同發展,這家企業見證并參與了光谷激光產業集群的崛起。
自2009年首次參展以來,華日激光從未缺席任何一屆光博會。“我們見證了光博會的逐漸壯大,展會水平越來越高,專業程度也越來越強。”何立東注意到,近三屆的光博會吸引了大量的高水平專家參與各種論壇,同時聚集了各細分領域的高水平企業來參展。
“堅持產學研協同和產業鏈協同是我們保持企業發展的兩個法寶。”他分享了兩個故事:某屆光博會上的論壇上,企業結識到了一位高水平專家,碰撞出產學研合作的火花;還有一屆光博會上,不僅找到了多家客戶,還找到了很好的供應鏈伙伴。
“華日公司一直在從事超快激光器的研究,怎么在光谷的光芯屏端網產業鏈當中作出進一步貢獻?這是我們參加這一屆光博會的一個思考。”何立東介紹,在第二十屆光博會上,華日激光將全球首發“超快激光微納加工子系統”。
華日激光的超快激光工藝研發。
微納加工子系統從技術上來講有兩大難點: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要想把微納級別的精度做到高穩定、高一致,才能適應智能制造的要求,它的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他透露,除了要把激光光源做穩定,還要摸清楚用戶的工藝需求,是一個復雜的技術體系。這款歷時四年研發的產品,可滿足芯片、顯示面板等高端制造的納米級加工需求。
他談到,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布局得很早,起點也很高,兼具頂尖技術實力與規模化制造能力,且整個產業鏈條是健全齊備的。“這種集群優勢的形成,既需要龍頭企業的牽引,更離不開無數專業選手的精密配合。”何立東認為,“中國光谷”具備走向“世界光谷”的優良條件,要實現這一躍升,需要產業鏈上的每一家企業持續深化創新,共同構建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這里有一批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的‘隱形冠軍’。就像激光產業鏈上的每束光,單獨看或許微弱,匯聚起來就是照亮未來的火炬。”談及湖北省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這位深耕行業二十年的“老兵”充滿期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