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傳感器,通過發射激光束實時感知周圍環境的三維信息,為車輛提供精準的障礙物檢測、路徑規劃和避障能力。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智能駕駛技術的突破,中國車載激光雷達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政策層面,《中國制造2025》和《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文件明確了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地位,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技術方面,固態激光雷達、多傳感器融合等技術的成熟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與此同時,以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為代表的國內企業迅速崛起,在裝機量和技術專利上與國際巨頭形成競爭,并推動車載激光雷達從高端車型向中低端市場滲透。
車載激光雷達是一種高精度傳感器,利用激光脈沖測距原理,實現對周圍環境的三維掃描和實時感知。它主要由發射系統、接收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組成,通過發射激光束并測量反射信號的時間,精確計算出與目標物體的距離。車載激光雷達能夠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維點云數據,幫助車輛感知周圍環境,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
車載激光雷達行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一方面,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提升車輛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的關鍵技術。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激光雷達的性能將進一步提升,成本也將逐漸降低,使其在更多車型中得到應用。此外,激光雷達與高精地圖、視覺傳感器、毫米波雷達等多傳感器的融合,將實現對環境的全方位、多層次感知,提高自動駕駛系統的冗余性和魯棒性。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和激光雷達技術的不斷創新,該行業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車載激光雷達行業現狀分析
產業鏈結構與技術進展:車載激光雷達產業鏈上游以光學元件、芯片和探測器為主。中游企業聚焦固態和半固態技術路徑,華為、速騰聚創推出的192線激光雷達已實現量產,分辨率與抗干擾能力顯著提升。下游應用方面,除自動駕駛外,激光雷達在無人配送車、智慧交通等領域的應用逐步擴展。
競爭格局與市場集中度:行業呈現“頭部聚集、國產替代”特征。速騰聚創以32.3%的市占率居首,禾賽科技、華為緊隨其后,三者合計占據超70%的市場份額。國際品牌如Velodyne、Luminar則因成本劣勢逐漸退出乘用車市場。從技術路線看,半固態雷達因性價比優勢成為主流,而全固態雷達尚處研發階段。此外,跨界競爭加劇,小米、大疆等科技企業通過投資或自研進入賽道,進一步推動行業整合。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車載激光雷達市場深度解碼與全球競合格局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車載激光雷達行業正經歷從“技術驗證”到“規模商用”的轉折。一方面,技術成熟度提升與成本下降為大規模裝車掃清障礙;另一方面,車企對高階智駕的剛性需求倒逼供應鏈加速創新。然而,行業仍面臨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極端環境可靠性不足等挑戰。未來五年,隨著自動駕駛向L3/L4級別邁進,激光雷達需在性能、成本與可靠性之間取得平衡,同時探索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多模態融合路徑。此外,政策對數據安全與標準化的要求也將重塑行業生態。
車載激光雷達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技術創新驅動性能突破:固態激光雷達將成為主流方向,MEMS振鏡和光學相控陣(OPA)技術有望解決機械式雷達的壽命與體積問題。例如,速騰聚創推出的全固態雷達E1已實現360°無盲區掃描,功耗降低50%。同時,算法優化與AI芯片的嵌入將提升點云處理效率,實現實時動態目標追蹤。
成本下探與市場下沉:2025年激光雷達均價預計降至0.64萬元/套,推動10萬-20萬元價位車型的普及。產業鏈上游的國產替代是關鍵,例如炬光科技的VCSEL激光器已實現量產,替代進口份額。此外,共享出行與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將創造增量需求,到2030年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或突破千億元。
應用場景多元化擴展:除乘用車外,激光雷達在機器人、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例如,美團、京東的無人配送車隊已規模化使用低成本激光雷達;智慧交通系統中,激光雷達用于高精度地圖采集與車路協同。多場景協同將提升行業抗周期風險能力。
政策與標準體系完善:政府或出臺車規級激光雷達的強制性安全標準,推動行業規范化。同時,數據本地化存儲與隱私保護要求可能影響跨國企業的市場布局,為本土企業創造機會。
中國車載激光雷達行業憑借政策扶持、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三重驅動,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現階段,國產企業在市場份額、技術專利和成本控制上展現顯著優勢,但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極端環境適應性不足等問題仍需突破。未來,隨著固態技術普及、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成熟,激光雷達將從“可選配置”轉向“必要感知元件”,推動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
長期來看,行業競爭將聚焦于全棧技術能力與生態協同,具備芯片自研、算法優化與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有望主導市場格局。在智能交通與智慧城市的宏大敘事下,車載激光雷達不僅是汽車工業變革的見證者,更是未來出行生態的基石。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