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能有多大的能量?它可以將堅硬的金屬輕松切割,加工成形狀各異的零部件。這束光正是激光。它被譽為 " 最快的刀 "" 最準的尺 "" 最亮的光 ",是先進制造的關鍵智能技術,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前不久,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 " 才聚激光 智造未來 " 首屆長三角激光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舉行。會上長三角激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賦能未來,與光同行。眼下,作為聯盟橋梁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激光技術研究所(原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 " 激光所 "),正在為各方 " 合伙人 " 搭建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突破 " 卡脖子 " 技術展現硬核實力
一臺小小的移動增材設備,在修復作業中有多大用處?"3D 打印 " 是增材制造技術的一種俗稱。增材制造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通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零件或實物,是一種 " 自下而上 " 的制造方法。
2023 年,激光所的移動式增材制造與修復再制造裝備,跨越數千公里到達云南,為一座水電站的水輪機 " 執行 " 修復任務。在常年作業中,水輪機中沉積的泥沙對機器造成了磨損,水輪機體積很大,運輸困難,把移動修復設備帶到現場就能完成修復,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激光所在國產飛機的制造中也展現了硬核實力。激光所主導研究的項目成果 " 雙光束雙側同步焊接技術 " 成功應用于某飛機機身壁板結構。
通常,制造飛行器的材料一般是鋁合金、鎂合金等輕質材料,但在焊接過程中容易出現氣孔和裂紋,焊接后應力大、變形難以控制。激光所通過雙光束雙側同步焊接技術,改善了長焊縫的焊接接頭變形問題,并提高了強度、更具柔性化,為飛機打造了一副 " 好身板 "。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三年,激光所在大氣污染激光雷達用新型光源、移動式增材制造與修復再制造工藝與裝備、高效率激光沖擊強化核心光源與裝備等多個項目取得了重大成果,解決了多項 " 卡脖子 " 的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產業相關核心技術與部件的自主可控。
實現一場 " 雙向奔赴 "
已累計培育孵化高科技企業 60 余家
除了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外,激光所還致力于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進行企業孵化。激光所所長周軍介紹,截至目前,累計培育孵化高科技企業 60 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 21 家,規上企業 6 家,省級專精特新 2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 2 家)。多家企業獲得社會資本融資超過 8 億元,科技與資本的有效融合,助推一批企業取得快速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成功孵化的企業基本都落戶于南京經開區,這也是激光所與南京經開區的一場 " 雙向奔赴 "。
周軍回憶,2013 年 11 月激光所正式成立,從一開始的洽談到最后落地,南京經開區誠意滿滿," 當時我們也是在各地調研考察,在長三角有幾個備選,經開區的領導多次帶著政策上門,讓我們很感動。"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在激光所十余年的建設、發展與運營中,經開區管委會除了在研發場地、研發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外,還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場景對接方面給予幫助,全面賦能激光所發展。" 正是這些條件的‘合力’,讓研究所逐步壯大,并實現了自主運營發展。" 周軍說。
成立一個產業聯盟
為 " 合伙人 " 搭建平臺促進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實驗室中,激光所智能光電探測與成像研發中心主任王建磊穿著實驗服,正在進行激光測試。2019 年他初到激光所時,還有些迷茫。" 產業需求與創新資源兩頭‘對不上’,是科創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如今,已經在激光所工作 5 年的王建磊逐漸找到了答案,他說:" 以需求為導向,再找科研方向,這對我影響非常大。現在我們的研發方向,與企業需求、當地政策相結合,三方形成合力,這樣能夠讓科研成果更精準更快速實現轉化。"
前不久,首屆長三角激光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舉行,論壇上成立了由長三角國創中心牽頭發起的長三角激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盟將進一步吸引并集聚三省一市激光產業技術創新資源,打造各方共同參與、相互協同、高效協作、互利共贏的創新平臺,通過組織激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推動重大成果轉化、孵化與產業化。
" 激光所在聯盟中就像是一座橋梁,為各方‘合伙人’搭建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周軍表示,希望通過這個聯盟把激光和光電行業具有優勢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結合起來,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合作的平臺。長三角國創中心也會以一定的資金來支持科研成果轉化。" 目前已經有一些項目在和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洽談對接中 ",周軍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