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賽道,最近兩件大事同時發生。
一是激光雷達銷量卷出新高——2023Q4銷量達到空前的15.1萬臺,較2022年同期實現545.30%的跨越式增長;2023全年銷量25.6萬臺,超出標準普爾對其25萬臺的預測,較2022年同比增長349.12%。
二是市值紀錄也被刷新——超190億港元,市值最高時接近200億港元。
不同尋常的是,兩件大事背后是同一家公司。而且這家公司銷量“極速登頂”至全球第一,僅僅用了半年時間。
想必大家已經猜到,它就是速騰聚創。
這家公司來自以“硬科技創新”聞名的深圳南山區,是全球最早將激光雷達應用在智能駕駛感知領域的玩家之一。
速騰聚創成“全球市值最高激光雷達企業”
近日,速騰聚創在香港開啟“高光時刻”——不僅成為港股激光雷達第一股,更是2024年港股首個IPO。
截至1月9日上午11點,速騰聚創報于每股43.90港元,市值一度超過197億港元。這意味著,速騰聚創目前是全球市值第一的激光雷達企業,甚而超過了激光雷達上市企業其他后兩家市值之和。
除了“市值第一”,速騰聚創的IPO過程,還有3個“第一”,值得關注。
首先是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截止2023年12月18日,速騰聚創已獲得21家汽車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62款車型的激光雷達產品量產定點訂單,數量在行業排名第一。
這一點其實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彼時還有擔憂速騰是否有相應的工程量產能力。
但2023年以來速騰表現出的增速和絕對交付量,掃清了之前的一切質疑。
速騰聚創最新披露,2023年全年銷量約為256,000臺,這是中國激光雷達企業有史以來首次邁過25萬臺年交付量關口。
其中車規激光雷達,也就是應用在ADAS(高階駕駛輔助系統)產品交付量約為24萬臺,占比超90%。
第二個第一,是速騰的單季度絕對銷量。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速騰在ADAS系統的激光雷達產品,在2023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2022年,速騰聚創的車載激光雷達交付量是3.69萬臺。而到了2023年上半年,ADAS應用交付近4萬臺,已經超2022年全年。
更加夸張的是,2023年三季度,速騰交付量已經達到了5.3萬臺,單季度又超了上半年,到第四季度更是達到151,000臺,再次超過前三季度總和。
2023年12月份,速騰聚創車載激光雷達單月銷量已超70,000臺,比2022年全年激光雷達總銷量高出23%以上。
激光雷達交付量增速,是速騰的第三個第一。
2023年交付量25.6萬,不僅超過S&P標準普爾對速騰聚創年銷22萬~25萬臺的預測,實際上這一交付量也較2022年同比增長349.12% 。
其實拿下定點只是量產第一步,并不罕見,但像速騰這樣順利將大量定點轉化為交付數量的,沒有先例。
速騰起勢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以及“踩點”智駕普及浪潮之準確,是整個激光雷達、智能汽車行業首例。
形成了獨特的“速騰現象”。
激光雷達賽道的“速騰現象”
速騰的業務基本面,招股書中歸納為3個層面,產品、工程化能力、技術路線。
其中產品分3個,E平臺,M平臺和R平臺。R平臺是傳統的機械激光雷達,主要用于機器人及測繪行業。
重點關注的車規產品,是E平臺和M平臺。其中E平臺產品用來短距離檢測,用作補盲激光雷達。M平臺產品是面向ADAS應用的主激光雷達。
值得注意的是,速騰銷售主力M平臺,采用自研二維MEMS掃描芯片,即微電子機械系統的技術驅動旋鏡,反射激光束發射向不同方向。嚴格意義上屬于混合固態激光雷達。這也是目前車規最成熟、成本最經濟的方案。
而用作補盲雷達的E1,則采用了Flash技術路線的完全固態激光雷達,是今后車規激光雷達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
多激光雷達方案中,E1結合M平臺產品可以為車輛提供零盲區的點云圖。
工程化能力層面,速騰聚創擁有“唯一通過CNAS認證的車載激光雷達實驗室”,以及通過自建和立訊等合作,建立了“百萬級年產能智能制造體系”。
招股書中還有兩個獨特的點,是之前任何激光雷達玩家不曾提到過的,也是了解速騰聚創技術路線的關鍵。
它們分別是:芯片驅動激光雷達和人工智能感知軟件HyperVision。
芯片驅動激光雷達,其實準確的理解是“激光雷達芯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
掃描芯片方面,速騰聚創在第一代高性能車規產品上,自研了行業內唯一通過AEC-Q100認證的二維MEMS掃描芯片,二維掃描方案大幅精簡了激光雷達收發器件數量,讓M平臺等系列激光雷達在體積、成本、延續性等方面獲得顯著的領先優勢。
主控芯片方面,速騰聚創用自主研發的專有芯片(SoC)取代標準芯片,提高性能與集成度。
科普一下,激光雷達追求高探測性能的過程,是在收發模塊上不斷提高激光發射與接收單元的性能,但受限于成本、功耗、體積、材料物理特性等等因素,使用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或堆疊激光器的方法是有極限的。
而且,主流激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其實也都是半導體器件,意味著它本來就可以做成“芯片”,當然有別于我們熟悉的數字集成電路芯片。
所以“激光雷達芯片化”概念被提出,其實是將發射接收模塊的半導體單元和感光半導體單元分別集成到一顆或幾顆厘米級的芯片上,從而大幅提升性能。至于哪些部件芯片化,集成到什么程度,則是各顯神通。
招股書中透露,目前速騰聚創已經完成了激光雷達控制激光光脈沖的發射、接收和處理模擬信號模塊的芯片自研,相比標準的信號處理芯片具有更多功能和更快輸出。
而自研芯片,也能使速騰的激光雷達加快迭代,降低成本。
在芯片激光雷達的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感知解決方案,速騰聚創形成了全棧感知能力。
軟硬結合的全棧感知能力,讓速騰相比僅提供硬件的友商有更大的商業化機會,也能夠和客戶,尤其是車企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
基于更全面和深入的感知軟件能力與支持服務,選擇速騰的激光雷達硬件的合作方,可以有更好的算法適配性與兼容性,反之也是如此。
所以“速騰現象”表層是M平臺、E平臺和R平臺的產品力,背后是工程化能力的保障支撐,底層核心是軟硬件的深度自研。
激光雷達洗牌新階段,底層自研成關鍵
激光雷達格局正在迅速改寫。
經歷1年多的洗牌期,首先淘汰掉了一批“只有車載,沒有車規”的玩家,其中更是包括不少這個行業的“鼻祖先驅”。
當然,國內大部分激光雷達創業公司,都順利通過了這一關考驗。
得益于國內智能汽車爆發,激光雷達玩家切入賽道之初,就和產業化、工程化緊密相連。
2023年,更是智能駕駛大規模普及的起始。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帶激光雷達)已經普及到了二十萬、甚至十幾萬級別量產車上,比如華為旗下的X界、小鵬,智己,極氪等等一系列新車。
在大規模上新的各個品牌、型號智能車中,激光雷達的競速洗牌,出現了新的趨勢。
都具備車規和量產能力的條件下,對激光雷達底層芯片化技術、感知軟件自研掌握程度,成了取得領先的關鍵。
并且不只是絕對數量上的領先。比如速騰聚創,2023年的交付,幾乎覆蓋了市場絕大部分主流新老勢力,能看到速騰激光雷達的車,包括小鵬G6、G9、X9,騰勢N7,極氪007,仰望U8,智己LS6,問界M7……
這也是行業內獨一無二的。
智能車參考曾經分析過,激光雷達現階段有這么幾個痛點,首先研發強投入,不斷在花錢;其次是生產制造規模-成本效應還沒足夠顯現,再加上車圈內卷,甲方嚴控成本…這就造成大部分激光雷達玩家,目前都是交付越多虧損越大,毛利也越低。
還有第三點,智駕普及階段,激光雷達的交付量和業績表現,高度依賴車企、車型的市場表現。
三個問題,其實核心都是:如何賣更多、如何賣給更多車企。
速騰給出的答案,是深入激光雷達底層核心技術,自主掌握芯片化硬件,以及配套的感知算法軟件。
芯片化技術的不斷推進,使得激光雷達在性能更強的基礎上,結構更加簡單,生產所需的物料成本更低、流程更簡潔。
而感知軟件技術的支持,則讓車企能夠更快、更好、更低成本地將激光雷達部署到自己的智駕系統中,并且在日后的調試、OTA成本上進一步優化。
所以在B端,速騰的競爭力,或者說對車企的“吸引力”表現在:
產品性能更強、成本更低強大量產能力做依托強大感知軟件技術支持,部署、OTA環節方便高效且成本合理而對于速騰本身,通過技術上硬件+軟件驅動的方式,探索出激光雷達行業破解規模化難題的鑰匙:制造本身減成本提性能,產品側提供配套服務,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
解決的首先是成本-利潤問題,根據最新披露,速騰的毛利,已經由負轉正。
客戶廣泛覆蓋,更讓速騰的業務具有了健壯性。
激光雷達的“雪球”,速騰已經滾得初具成效了。
這樣的模式,其實在其他硬科技領域也曾上演,比如智能手機。
蘋果真正起勢,就是從iPhone 4起,使用了自研的A系列。
自研底層軟硬件,不僅讓蘋果在消費電子產品上做出了“吊打”競爭對手的功能體驗,更是讓蘋果在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層面有了空前的優勢。
激光雷達競爭正在重走同樣的道路,速騰初步印證了遙遙領先以及保持遙遙領先必備的能力和方法。
“速騰現象”背后,“速騰模式”更值得關注。
尤其是智能駕駛普及元年,激光雷達乘風而起。中國玩家在技術、商業模式和業績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這個行業的新天花板和新里程碑。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