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靈神星探測器在1600萬公里外配合地面設施完成深空激光通信試驗,刷新了空間光學通信距離紀錄。那么激光通信有哪些優勢?根據技術原理和任務需求,它需要克服哪些困難?未來,它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應用前景如何?
技術突破 不懼挑戰
在航天科研人員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深空探測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探測器需要穿越遙遠的星際空間,
克服
極端環境和惡劣條件,
獲取和傳輸寶貴
數據
,
而通信
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靈神星探測器與地面天文臺進行深空激光通信試驗示意圖
10月13日,靈神星探測器升空,開啟至少為期8年的探索之旅。在任務初期,它配合美國帕洛馬天文臺的海爾望遠鏡,測試深空激光通信技術,使用近紅外激光編碼,與地球團隊進行數據收發交流。為此,探測器及其激光通信設備至少需要克服4類困難。
其一是遙遠的距離。在深空探測任務中,目標天體與地球的距離往往以“億公里”為計量單位,這要求通信具備極高的信號強度和穩定性,以確保數據準確傳輸。
其二是信號衰減與干擾。隨著傳輸距離增大,無線電信號會出現顯著衰減,必然給通信帶來極大的挑戰。尤其在深空環境中,宇宙射線、塵埃等物質會對通信信號產生干擾,目標天體的磁場、電離層等也會破壞信號的傳輸穩定性。
其三是帶寬限制與延遲。相比深空探測任務需求,通信帶寬是有限的。探測器想要在有限的帶寬內高效地傳輸數據,有必要采用先進的編碼技術和壓縮算法,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此外,由于距離限制,深空探測任務需要克服不容忽視的時間延遲,單次通信延遲數分鐘或數小時是司空見慣的,近似實時通信則非常困難。
其四,能源限制與散熱問題值得關注。探測器在有限的能源供給條件下長期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為了確保通信高效、穩定,需要采用低功耗的設備和技術。同時,通信設備運行會持續產生大量熱量,如何有效散熱也成為挑戰。
科研人員對這些困難早有預期和準備,“對癥下藥”,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靈神星探測器開展深空激光通信試驗打好了基礎。
首先,靈神星探測器采用了高速數據傳輸技術,選定激光束作為傳輸媒介,配備了大功率激光發射器,利用激光傳輸速率快、穩定性高等優點,嘗試在深空環境中建立激光通信鏈路。
其次,為了提升通信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靈神星探測器采用了高效編碼技術,通過對數據進行優化編碼,可以在有限的帶寬內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同時,通過采用前向糾錯編碼等技術,它能夠降低誤碼率,提高數據傳輸的準確性。
再次,靈神星探測器借助智能調度與控制技術,實現了對通信資源的優化利用。該技術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和通信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整通信協議和傳輸速率,從而確保在有限的能源條件下實現最佳的通信效果。
最后,為了增強信號接收能力,靈神星探測器采用了多波束接收技術。這種技術利用多個接收天線組成陣列,可以增強信號的接收靈敏度和穩定性,進而在復雜的深空環境中保持穩定的通信聯系。
優勢明顯 內藏玄機
外界不難發現,激光是靈神星探測器深空通信試驗的核心要素,那么激光究竟擁有哪些具體優勢,能夠助力深空通信顯著進步?其中有何奧妙玄機?
一方面,深空探測任務對于海量數據、高分辨率圖像和視頻的需求不斷增長,勢必要求深空通信具備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面對往往以千萬公里“起步”的通信傳輸距離,無線電波逐漸“力不從心”。
而激光通信將信息編碼在光子上,相比無線電波,近紅外光波具有更窄的波長和更高的頻率,使構建信息傳輸更加高效流暢的空間數據“高速公路”成為可能。
早期近地軌道激光通信測試示意圖
這一點已在早期近地軌道空間試驗中初步驗證。采取相關自適應和克服大氣干擾的措施后,激光通信系統的數據傳輸速率一度比以往的通信手段高出近百倍。
另一方面,激光通信技術對深空環境的適應性更強。在深空環境中,探測器既要應對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又要在穿越小行星帶、大行星星環等艱辛的旅程中戰勝天體碎片、塵埃等阻礙,無線電信號更易受到干擾。
激光的本質是原子受激發輻射出來的光子束,其中的光子具備高度一致的光學特性,方向性好,能量優勢明顯。憑借先天優勢,激光可以更好地適應復雜的深空環境,構建起更穩定可靠的通信鏈路。
不過,激光通信要想收獲理想的效果,必須做好精確對準工作。以靈神星探測器為例,其飛行計算機主控的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所謂“指向、采集和跟蹤系統”確保激光通信終端與地球團隊的接裝置始終保持精確對準,確保通信穩定,還能有效地降低通信錯誤率,提高數據傳輸準確性。
此外,這種精確對準又能幫助太陽翼盡可能多吸收陽光,為激光通信設備提供充沛的能量。
當然,再充沛的能量也要高效利用。激光通信的優勢之一是能量利用效率較高,相比傳統的無線電通信,能夠節省更多能源,減輕深空探測器在有限供能條件下的負擔,進而延長探測器的飛行航程和工作時間,收獲更多科學成果。
另外,相比傳統的無線電通信,激光通信在理論上具備更出色的實時性。這對于深空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幫助科學家及時獲取數據并開展分析研究。不過,隨著通信距離增大,延時現象會逐漸明顯,激光通信的實時性優勢有待檢驗。
展望未來 更多可能
當前,
深空探測通信
工作
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
未來
有望
綜合運用多種措施
解決問題
。
比如,為了克服遙遠通信距離引發的困難,未來深空探測器有可能綜合應用高頻通信和激光通信技術。高頻通信設備可以提供更高的信號強度,提升通信穩定性,而激光通信具有更高的傳輸速率和更低的誤差率,強強聯手,貢獻更遠距離、更高效的通信成果,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靈神探測器上的深空激光通信裝置特寫
具體到激光通信技術細節,為了提高帶寬利用率和降低延遲,深空探測器有望采用更先進的智能編碼和壓縮技術。簡單地說,根據通信環境的變化,未來深空探測器的激光通信設備會自動調整編碼方式和壓縮算法,力爭實現最佳的數據傳輸效果,提高傳輸速率并緩解延遲程度。
為了克服深空探測任務中的能源限制,解決散熱需求,探測器將來必然會應用低功耗技術和綠色通信技術,既降低通信系統的能耗,又能夠實現高效的熱量管理和散熱。毫無疑問,隨著這些技術實用化、普及化,深空探測器的激光通信系統有望更加穩定地運行,續航力也會顯著提升。
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不斷進步,未來深空探測器有望更加自主高效地完成任務。例如,通過預設規則和算法,探測器可以實現對數據的自動處理和智能化傳輸控制,避免信息“堵塞”,提高通信效率。同時,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還會幫助科研人員減少操作失誤,提高探測任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激光通信系統也將從中受益。
激光通信畢竟不是萬能的,未來深空探測任務有可能逐步實現多元化通信手段的融合。通過綜合運用各種通信技術,如無線電通信、激光通信、紅外通信等,探測器可以在多路徑、多頻段發揮最優的通信效果,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同時,多元化通信手段融合有助于實現多任務協同工作,提高探測器的綜合性能,進而促使更多類型、數量的探測器在深空執行更復雜的任務。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