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0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即將到來之際,溫州市生態環境局舉辦“美麗溫州 生態先行”亞運環境質量保障媒體采風體驗活動。20多名中央、省、市媒體記者先后深入龍灣、永嘉、甌海等地,細看溫州交出的大美亞運生態環境答卷。
“無廢亞運”里的黑科技
打造“無廢亞運細胞”,深入開展“無廢亞運”,是龍灣區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的縮影。垃圾焚燒發電是垃圾無害化、減輕化和資源化的有效處理方式。采風團一行首先來到擁有百余項國家專利及軟件著作權的溫州龍灣偉明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參觀環保展廳、汽輪機房、中央控制室等功能區,感受現代化垃圾處理技術。中控室巨幕上分區有序,實時顯示焚燒畫面、垃圾量和垃圾車的動向,通過智能化計算排放指標和垃圾庫的氣壓值,盡顯科技力量。
溫州市生態環境局龍灣分局黨組成員林宇祥介紹,“希望通過‘無廢亞運’的建設,結合未來社區建設,促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無廢一起來,龍灣向未來’。”
提升環境質量,龍灣精準發力改善空氣質量。采風現場,一輛走航監測車,引起采風團的注意:打開車門,“臭氧激光雷達”“高能高頻多功能激光雷達”等黑科技儀器,令人直呼震撼。
“大氣監測走航車在行進時位于車頂的采樣管就能自動對環境空氣進行連續自動監測,可以實時測定PM2.5、臭氧等數據,精準溯源污染來源,準確反映污染物分布情況,鎖定問題區域及問題點。”溫州市節能環保設計研究院工程師蔣民榮一邊調試一邊向采風團介紹。
亞運精品線吸引“八方客”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走進位于永嘉縣巖頭古村的麗水街,碧綠的河水與古樸的建筑交相輝映。古戲臺下熱鬧的集市中坐著乘涼的老人和歇息的游客,一派美麗鄉村的圖景。
為精細化打造“迎亞運”精品線路,巖頭鎮投資1224萬建設巖頭古村“污水零直排區”,并完成麗水街古村雨污水管網接戶及配套提升工程,提升景點及周邊水環境。古村顏值提升的同時,徹底打響了“四節兩營”音樂品牌、“楠溪江奇妙夜”夜游品牌,引來越來越多的游客,讓周邊古村原住民享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
溯楠溪江而下,不遠處的鑊爐村是永嘉楓林鎮“紅楓古韻”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典型村莊。
一年前,鑊爐村還是“臟亂差”黃牌整治村。為謀發展,鑊爐村進行了徹底的“三拆三整三清”行動。黨員帶頭、干部先行、群眾響應,短短一年多時間里,該村改造村居環境、基建設施,新建生態停車場、廣場等處,提升景觀漫步道,打造美麗庭院,實現路面黃改黑,墻面灰變白,村莊風貌煥然一新。
鑊爐村內新建成的麥浪公園、黨建公園、鄉味博物館將鑊爐村自身的文化底蘊和鄉土風情與現代化新潮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不僅展現了鑊爐村的鄉村文化、鄉土記憶,還可以展銷楠溪江農特產佳品,讓游客邊喝咖啡邊挑選永嘉特色產品。
龍舟湖為亞運添“綠”
第二天上午,采風團走進甌海區龍舟運動中心,長達一千兩百米的龍舟湖賽道在陽光照耀下顯出粼粼波光。這是甌海區為承辦杭州亞運會溫州分賽區龍舟比賽,結合防洪排澇、城市景觀布局而開挖的一座人工蓄水湖泊。
人工湖要保持生態活性,要做的工作可不少。首先要保證水體健康循環。甌海區設置5座簡易節制閘,使龍舟湖與周邊水網水體循環,同時定期給予Ⅰ~Ⅱ類水的生態配水支撐,增加河網水體流速,保證賽道水體活性的同時,利用水體的溢出效應帶動周邊河道的清潔。
其次要做好水體藻類防治工作。在龍舟湖碼頭附近,專門設置了一塊測試區給溫州大學李仁輝教授藻類防控專家團隊對賽道進行藻類治理預防工作。該團隊運用超聲波技術和傳統的除藻技術,雙管齊下防治河道藻類水華發生,有效提升測試區水域水質。“目前測試區的效果非常好,能見度已經達到1.8米到2米左右。”林玉龍介紹道。
溫州市生態環境局甌海分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陳頡表示,為全力護航亞運水環境,保障龍舟運動中心在賽事期間水清河暢,開展七大攻堅行動,建立微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對水質的“智能監測”。目前,龍舟湖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周邊26條河道的水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