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如上圖所示),祝融號巡視雷達揭秘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分層結構、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全新原理實現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等十大進展從600余項科學進展推薦中脫穎而出。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邱建榮團隊成果“發現飛秒激光誘導復雜體系微納結構新機制”成功入選。
飛秒激光誘導帶隙可控結構示意圖以及三維圖案化的實現
巧的是,一周前,3月10日,邱建榮教授剛剛在“紅光獎”全國巡展-武漢站激光產業鏈對接會暨高質量產業發展論壇上作了題為《飛秒激光制造技術探索》的專題報告,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一些新的現象、機制以及前沿應用探索。邱教授在論壇上表示:“飛秒激光具有超短脈沖、超高峰值功率和超寬頻譜的特點,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應用于工業制造和加工,一般關注的是其可控的熱效應以及多光子效應,可以實現克服光的衍射極限以及三維空間選擇性的超精細加工。由于飛秒激光眾多可控的參數包括波長、脈寬、脈沖能量、重復頻率、偏振、相位、啁啾狀態、脈沖前傾等以及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多種非線性效應的同時作用,飛秒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誘導的現象常常是出乎意料。”
3月10日,邱建榮教授在“紅光獎”全國巡展-武漢站激光產業鏈對接會暨高質量產業發展論壇上作關于《飛秒激光制造技術探索》的報告。
據介紹,當將飛秒激光聚焦到材料內部時,會產生各種高度非線性效應,這種極端條件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充滿未知和挑戰。邱建榮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們發現了飛秒激光誘導復雜體系微納結構形成的新機制。以含氯溴碘離子的氧化物玻璃體系為例,實現了玻璃中具有成分和帶隙可控發光可調的鈣鈦礦納米晶3D直接光刻,呈現紅橙黃綠藍等不同顏色的發光。形成的納米晶在紫外線輻照、有機溶液浸泡和250℃高溫環境中表現出顯著的穩定性。并進一步演示了這種3D微納結構在超大容量長壽命信息存儲、高穩定的最小像素尺寸微米級的Micro-LED列陣,實現了1080p級別動態立體彩色全息顯示。該成果揭示了飛秒激光誘導空間選擇性介觀尺度分相和離子交換的規律,開拓了飛秒激光三維極端制造新技術原理。
據了解,“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學普及,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
讓我們熱烈祝賀邱建榮教授團隊成果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邱建榮教授簡介
邱建榮,浙江大學教授,信息學部副主任,微納光子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教育部“玻璃光纖材料與器件”創新團隊帶頭人。主要從事功能玻璃與光纖、超快激光與玻璃相互作用以及發光和非線性光學材料的研究。迄今為止在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等發表論文500余篇,被SCI他引30000余次。曾獲日本稀土學會足立獎、Otto-Schott研究獎、日本陶瓷協會學術獎和美國陶瓷學會G. W. Morey獎。兼任了中國激光雜志社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中國硅酸鹽學報、J. Non-Cryst. Solids等期刊的執行主編、副主編或編委。入選美國光學學會和美國陶瓷學會Fellow。
值得一提的是,邱建榮帶領團隊研發的金屬3D打印長壽命壓鑄模具工藝曾榮獲2020年“紅光獎”——激光工藝突破創新貢獻獎;研發的激光黑科技金剛石異形切割裝備榮獲2022年紅光獎—黑科技技術創新獎;而《激光玻璃彩色內雕》榮獲2020年激光文創大賽的金獎、網絡最佳人氣獎和現場最佳人氣獎。
相關鏈接:
日前,新一屆——第六屆“紅光獎”線上報名渠道正式開啟,截止日期為:2023年3月31日。激光產業鏈上中下游相關企業均可登錄官方網站(網址:https://sla.laserfair.com),進入“紅光獎”報名系統,按參評獎項進行報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