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大年初七,兔年首個工作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全市高質量發展第一次推進會相繼召開,高質量發展的春風勁吹廣東大地。
作為江門市中心城區的蓬江區,在全省、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奔涌大潮中,迎來了趕超發展的黃金期、窗口期、機遇期,大勢、態勢、優勢已經形成,各行各業正展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蓬江區又一次站在了發展的風口上。
好風憑借力。蓬江區提出,拿出“一竿子插到底”的氣魄苦干實干;堅持全區一盤棋,加快高質量打造千億GDP強區的目標,把全部精力聚焦到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上來。
大“蓬”展翅同風起。蓬江區要實現千億GDP強區的目標,有哪些抓手?有什么基礎?為什么能吸引企業前來落戶發展?為什么能留住人才的心?簡而言之,就是靠什么,底氣從哪里來?
△蓬江區深入落實市委“1+6+3”工作部署,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向上向好。圖為濱江新區。
數據見證“蓬”勃活力
2022年,根據江門市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2年蓬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0.92億元,同比增長3.4%,總量在全市排名第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39億元,同比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330.69億元,同比增長3.4%;第三產業增加值532.84億元,同比增長3.3%。
大“蓬”展翅有抓手
全年開動144個重點建設項目
大“蓬”展翅,需要“同風起”。
蓬江區要打造千億GDP強區,不是靠喊一兩句口號來實現的,而是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制造業當家,堅持“項目為王”,靠實實在在的項目做抓手。
回顧2022年,蓬江全區上下深入落實市委“1+6+3”工作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向上向好,全年生產總值超870億元,同比增長3.4%,生產總值、固投總量全市第二,房地產投資全市唯一正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全市第一,經濟發展韌勁十足、潛力巨大。
大年初七,春節后開工第一天,蓬江區向春而動,奮進拼搏,起步即加速,開局即沖刺,苦干實干開啟新局;在蓬江區重點項目建設現場,高懸的塔吊、來回穿梭的推土機、忙碌的工人,構成了一幅幅繁忙的施工圖景。
——早謀劃。蓬江區堅持抓早、抓快、抓好,聚焦產業工程、基礎設施、民生保障三大領域,積極謀劃2023年重點建設項目144個,計劃總投資114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超260億元、同比增長25%。
其中,產業工程類項目66個,計劃總投資35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3億元;基礎設施類項目37個,計劃總投資30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6億元;民生保障類項目41個,計劃總投資48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1億元。
記者了解到,蓬江區統籌1000萬元經費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用地指標和資金支持,獲批廣東省追加大型產業園區專項指標62萬平方米、占比全市第一,獲批提前批專項債券額度24.5億元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4.84億元。
——早推進。早在1月16日,蓬江區就召開了重點工作重大項目推進會,研究部署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興起比學趕超、賽龍奪錦的濃厚氛圍;出臺支持企業連續生產、招工、暖企走訪等18條新春穩工促產惠企措施,有力保障重點項目春節期間“不打烊”;海信、大長江、康師傅、海目星、信義玻璃等一大批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華豐路、天沙河大道、華盛路西延線、蓬江產業園擴園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以實干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圖為海信工人在車間工作。
——早動工。據介紹,蓬江區瞄準本年度計劃新開工項目,推動項目前期工作往前趕,力促海目星激光二期、柏濤高端裝備、預制菜產業園等項目早動工早投產,為一季度起好步、開好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蓬江區突出制造業當家,把2023年定為招商年,區四套班子成員帶隊到廣深莞、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開展招商活動,每位區領導致力完成不少于1個億元以上招商項目,全年引進項目落地不少于500億元,工業投資超100億元,力爭實現全年招商總投資和工業投資“兩個倍增”計劃。推進“3+2”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力爭實現轄區擁有5家產值超百億元企業。
同時,蓬江區將全力抓好以海目星為龍頭的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加快華南激光谷建設,打造超百億元產值激光產業基地;抓好以康師傅為龍頭的健康食品產業,加快推進百事可樂、茶飲二期、面食二期以及智能包裝配套項目在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產,打造國內一流食品工業基地;加快稻興4K/8K超高清項目建設,建設鵬城實驗室視聽研究院江門分院,打造超高清顯示生產示范基地。
在春天,向未來。蓬江區以奮斗姿態搶時間、搶機遇,以“只爭朝夕”的攻堅姿態加快高質量發展,隨著一個個重大項目落地落實,大“蓬”展翅,終能“蓬”程萬里。
△蓬江區全力抓好以海目星為龍頭的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加快華南激光谷建設。
“蓬”程萬里有基礎
擦亮八大國家級或省級產業名片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城因平臺而強。
諸多生動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只有擁有高水平的平臺,才能擁有高端化的要素集聚;只有高標準建設好重大平臺,才能更好地在高質量發展中書寫蓬江精彩。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食品)、廣東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廣東省特色產業園(健康食品)、廣東省特色產業園(智能家電)、省級“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國摩托車產業示范基地、中國五金衛浴生產基地、蓬江區預制菜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八大國家級或省級產業名片閃閃發光,成為蓬江區加快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蓬江區連續六年上榜“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的堅強支撐。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上述不少名片,都出自省內最大的一個大型產業集聚區——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北組團的蓬江片區。這片希望的土地,面積117平方公里,包括棠下、荷塘、杜阮板塊,是全市產業空間儲備最大、集中連片區域最多的區域之一,可為蓬江區未來15年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空間載體。
自2021年全面啟動建設以來,高標準建設的高端智能家電、華南激光谷、健康食品、預制菜等省特色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陸續拔地而起,片區內的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也如火如荼,成為蓬江區工業經濟新引擎、北組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北組團的蓬江片區,聚焦中歐合作強化招商引資、產業對接;江門人才島基礎設施基本成形、公共配套逐步完善,引進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濱江新區已建成江門體育中心、珠西國際會展中心和江門市檔案中心等公共配套設施,“十路一湖”提速建設,江門未來城市CBD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蓬江區正加速構建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內聯外通交通體系,串聯融合濱江新區、蓬江產業園、大型產業集聚區。
在剛剛過去的兔年春節,華豐路、天沙河大道、華盛路西延線、蓬江產業園擴園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基礎設施項堅持不停工。據悉,在今年蓬江區謀劃建設的重點項目中,基礎設施類共有37項,年度計劃投資46.44億元,同比增長25.96%,包括道路交通、園區配套、鄉村振興、河道治理等領域,全部已經開工建設。
放眼蓬江全局,重大平臺多點布局、全面開花,無論數量還是能級,都實現了跨越性發展;各項設施建設提速提質,一幅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現代活力新城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眾多企業立足國家級或省級產業平臺,在蓬江實現蓬勃發展。
“蓬”勃發展有生機
1152項政務服務事項“只進一扇門”辦理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更是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新年啟新程。站在歷史的新起點,蓬江區已做好了準備:要以“放管服”破題,提高“放”的含金量,增強“管”的科學性,提升“服”的滿意度,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全力擦亮“蓬江服務”的金字招牌。
要讓數據多跑路,群眾零跑腿。近年來,在我市相關部門指導下,蓬江區正致力實現政務服務無堵點,行政效能迎來“大提速”:115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只進一扇門”辦理,321項高頻事項可網上辦理,開辦企業服務可1個工作日辦結,蓬江區與大灣區城市989項事項實現“灣區通辦”;法人一門式行政服務改革榮獲“中國十大民生決策”稱號,蓬江區行政服務中心被評為“廣東省首屆區縣級政務服務標桿大廳”。
精準摸清化解企業的痛點、堵點和難點,不回避、不敷衍。蓬江區用好中小微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平臺,全面梳理暖企安商清單,在區行政服務中心增設兩個“兜底辦”專窗,集中受理企業的反饋事項,統籌20個部門承接辦理,明確緊急事項5分鐘內派送,一般事項30分鐘內派送,“疑難雜癥”則由各相關承辦單位“專家會診”進一步研究、協商、處理。
2017年8月,海目星(江門)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目星”)正式落戶蓬江產業園,并完成“當年注冊、當年投產、當年完成產值2億元”的“佳話”。
海目星是業界領先的激光與自動化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2020年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其兩大全球智能制造生產基地之一就在江門蓬江。
“2017年,我們有一筆急需生產交付的訂單,然而深圳工廠已沒有足夠的空間擴產。”海目星總經理聶水斌回憶,當時,團隊來到江門后,政府部門迅速為海目星騰挪出1萬平方米的成熟工業廠房,幫助團隊“拎包入住”。
2022年初,海目星集團訂單大增,急需廠房解決新增產能。蓬江區快速協調優質廠房12萬平方米,釋放企業產能。2022年,海目星產值33億元,同比增長302%。同時,蓬江區貼心服務企業人才,為企業高管、人才解決子女讀書,人才房等問題,讓企業人才安居樂業,專心干事業!“江門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營商環境很好。”聶水斌真誠地說。
主動做好企業的貼心人。為提高服務企業效能,蓬江設立“重大項目服務專班”,建立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綠色通道”,推廣“交地即開工”,企業可以享受更低的創業成本。同時,蓬江區還大力推進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荷塘康溪村級工業園在全省率先實現商品廠房“交房即發證”服務。
水深則魚躍,城強則賈興。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下、發展得好,如今,蓬江市場主體創新活力被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高“蓬”滿座皆人才
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組合拳”
千秋偉業,人才為本。
企業在蓬江實現蓬勃發展,蓬江百業興旺,便能高“蓬”滿座。而這,源于蓬江良好的人才政策。
近年來,蓬江區深入落實“科技引領”“人才倍增”工程,圍繞“引才聚才”行動,厚植高質量發展人才動力,著力打造人才聚集的“強磁場”,不斷優化高質量人才發展環境,在創新人才引進的政策、培訓、服務上下足功夫,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組合拳”。
2022年,蓬江區深入實施“3個100人才引育工程”,通過引進100名國內外博(碩)士及100名國內外專業技術、高技能人才,全區累計1874人獲認定、評定為江門市高層次人才,聚焦人才引育精準發力,夯實高質量發展人才基礎,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此外,蓬江區還實施“教育人才千人培養輻射計劃”,積極推進東西部合作集團化辦學;落實江門市“百名博(碩)士人才引育工程”;深入推進“人才強基工程”,充分發揮棠下鎮試點示范帶動作用……切實把政策優勢轉化為人才聚集優勢。
為深入貫徹“港澳融合”“僑都賦能”工程,蓬江區積極落實港澳青年各項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為港澳青年在蓬江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同時,通過深入園區、企業、學校,蓬江區向港澳青年宣講江門就業創業政策,開展服務活動,大力支持港澳居民到蓬江區就業創業,目前累計向園區港澳企業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超過10萬元。
珠西創谷目前累計孵化企業238家,其中港澳臺(海外)青年創立的企業占在孵企業43%,入駐的港澳臺企業40多家,港澳臺人才超過100人。
“珠西創谷是江門與港澳資源深化聯通的一個重要窗口。港澳企業、人才在這里獲取政策解讀、資金補助、市場推廣、人才培訓等政策支持和服務,也與江門建立起了更加緊密的合作聯系。”珠西創谷行政總裁馬振富表示,珠西創谷不僅為江門輸送了港澳人才、科研等優秀資源,更讓港澳青年人才透過珠西創谷這一窗口了解蓬江乃至江門的營商環境。
去年12月,江港企業發展中心、江港澳科技轉移中心在珠西創谷正式揭牌,通過推動兩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與重點行業及相關企業結合,實現產學研聯合工作向縱深發展,為港澳人才搭建認知蓬江的橋梁,當好港澳青年就業創業“引路人”,讓更多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扎根蓬江謀發展。
同時,蓬江區深入落實“科技引領”工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支持企業與高校、省科學院江門產研院等構建創新聯合體,積極實施“博聚五邑”廣東省科學院博士科技特派員引聚計劃,目前已通過科研項目柔性引進6名省科學院博士到蓬江科技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成效明顯。
據統計,2022年以來,蓬江區新增獲批廣東省博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新引進在站博士后2人,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廣泛吸納集聚博士、博士后人才。目前,蓬江區共有博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高層次人才數量在全市前列,進一步增強了“高精尖缺”人才“磁力”,促進產學研深度結合,為蓬江區企業按下創新發展的“快進鍵”。
為人才解決“留下來”的后顧之憂,蓬江區還進一步建立和健全人才安居保障機制,大力推動人才房配售,為來蓬人才安居落戶提供保障,讓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辦事順心。
良禽擇木而棲。人才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謀人才就是謀未來。正是明白這一點,一路走來,蓬江區珍惜人才、愛護人才,為人才提供發揮的舞臺,實現了從“筑巢引鳳棲”到“花開蝶自來”,從而讓大“蓬”展翅更加有力。
“蓬”企攀高向新
蓬江區狠抓先進制造業發展,以堅定決心和有力措施建設制造強區,加速推進制造業鏈條式增長、方陣型崛起、集群化壯大,推動打造產業創新策源地和區域經濟發展新高地。得益于地方政策,蓬江企業實現了攀高向新發展。
海目星(江門)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6年產值翻30倍
6年,產值超30億元,翻30倍。這樣驚人的“故事傳說”,在蓬江產業園切切實實地誕生了。
2017年,海目星(江門)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落戶蓬江,自此駛入了高速發展“快車道”——作為蓬江區近年來重點推進的項目,海目星激光高端裝備產業基地,落地快、動工快、見效快、效益高。項目總投資50億元,主要生產新能源激光高端裝備,并引進上下游產業配套鏈,高標準打造華南激光谷。項目分三期建設,其中一、二期為建設海目星激光高端裝備智造中心,目前一期已全面建成達產,二期預計今年上半年建成。
如今,該企業已發展成全市高端裝備制造“鏈主”企業,二期部分廠房即將投入使用,研發多年的新型顯示裝備、新能源動力等多條產品線也將落地投產,為全市、全區高質量發展凝聚新力量。
康師傅集團:
十年完成從“1”到“8”蛻變
康師傅集團于2012年入駐蓬江區,10年間,康師傅從一家只從事方便面生產的企業,發展成涉及健康飲料、百事可樂、環保紙箱、智能包裝等八大方面的智慧型生產企業,完成從“1”到“8”蛻變。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指導下,康師傅計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建設、擴產四個基地項目:一是年初投產的年產4000萬箱的高端化、智能化、數據孿生體百事可樂生產基地,二是開工建設擁有十萬級凈化環保設施、單位能耗在包裝行業內領先的自動化、數字化頂正包裝材料生產基地,三是塑料制品業內最先進的塑料包裝基地,四是將于上半年投產的紙張、紙板、紙箱及新型包裝材料生產車間項目。2023年,康師傅的產值將有望實現大幅提升,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天地壹號:
著力提高發酵技術核心競爭力
天地壹號經過26年的經營積累和品牌沉淀,現已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醋飲料及其他飲料于一體的全國最大的醋飲料企業。“天地壹號”也成為家喻戶曉的醋飲品牌,在果醋飲料市場連續多年銷量全國第一。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天地壹號擁有國家專利127項以及領先行業的全自動制造設備,通過持續的產品升級以及模式創新,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核心技術優勢,著力提高發酵技術核心競爭力,未來將緊緊圍繞產業數字化技術改造升級,繼續在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
江門市利華企業集團:
去年產值同比增長7.8%
成立于1986年的江門市利華企業集團,是一家集專業設計、生產制造、進出口貿易、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曾經主打拓展國外市場的利華企業集團迅速調整發展方略,帶著“闖一把”的決心將目光投向國內家具市場。去年,利華企業集團年產值9億元,同比增長7.8%,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目前,利華企業集團投資10億元的增資擴產項目正順利推進,將打造利華企業集團總部和利華樂寓智能家具工廠,預計建成后年產值達20億元,計劃中的八成業務將服務于國內市場,力爭在2023年實現投產。
△江門市利華企業集團生產忙。
“蓬”聲有力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當大年初七高質量發展的春風吹遍廣東大地,蓬江區也掀起了開局即加速、起步即沖刺的實干風潮,聚焦經濟發展,展現全力拼經濟的決心,努力為一季度實現“開門紅”打下堅實基礎。
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從抓重大項目建設、突出制造業當家,到區領導親赴一線暖企安商,給企業送政策送溫暖……蓬江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扎實,為構筑千億GDP“大廈”添磚加瓦。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蓬江區唯有務實務實再務實。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實干”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品質,“實干”是一種自覺的擔當作為。“實干蓬江”,靠的是凡事“想在前、干在前、沖在前”的作風,靠的是“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的決心和勇氣。
蓬江區提出,對謀劃的事要搶前抓早,確保早出手、快動工,對定下的事要緊推快干,確保見效果、有成果!瞄準這一目標,早在兔年春節來臨前,蓬江區及時召開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部署推進會,緊盯全年GDP增長8%、工業投資突破百億元等目標,大力弘揚“拼”的精神,加倍用力鞏固向好態勢,把回穩向上的基礎打得更牢,全力確保實現良好開局;推出18條新春穩工促產惠企“硬核政策”,確保春節期間重大項目、重點企業不停工不打烊;通過基層一線工作人員春節前連續奮戰,目前,柏濤高端裝備項目已摘牌,三堡六路延長線已完成征地,利華智能家具、麥克萊斯天然香精香料、預制菜產業園、顥騰正大等項目已開工建設……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一代代蓬江人堅忍不拔的韌勁、一往無前的沖勁,讓蓬江區在發展的潮流中,勇立潮頭。成績可以佐證,過去的一年,蓬江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向上向好,全年生產總值超過870億元,同比增長3.4%;生產總值、固投總量全市第二,房地產投資全市唯一正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全市第一……憑著敢入虎穴的闖勁、滴水穿石的毅力,蓬江走出一條好路、新路,干出了一份新事業。
“我們靠實干創造了輝煌的過去,還要靠實干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當下,蓬江區錨定打造千億GDP強區的目標,起而行之,分秒必爭,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姿態,拿出“聞雞起舞、日夜兼程”的拼勁、干勁、沖勁,打好大招商、工業投資、工改村改、營商環境、項目加速落地建設等五大攻堅戰,加快推進144個重點項目的建設,全力把“施工圖”變成“實景圖”,把“展板”變成“工地”,將高質量發展藍圖變為幸福實景。
春光明媚艷陽照,揚鞭奮進正當時。蓬江區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迅速動起來、快步跑起來、加油干起來,積蓄起全年經濟發展的強大勢能,以新氣象新作為在高質量發展中勇當先鋒!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