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逸飛激光IPO成功過會,將成為光谷第59家上市公司,這也意味著繼華工科技、華中數控、銳科激光、帝爾激光之后,資本市場上的“光谷激光板塊”有望再添一員,產業集群優勢愈發凸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激光被譽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1985年,華中科大激光專業畢業的孫文,白手起家創立楚天激光,這也是我國第一家激光企業。因光而生,聚光成谷,3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和孫文一樣從光谷出發的創業者,“握”住了這束神奇的光。
從一簇光束到一條光鏈再到一個世界級光集群,時至今日,光谷已集聚近300家知名激光企業,激光企業密度全國領先,激光產業國內市場占有率連續11年超過50%,不斷引領著技術、標準和產品的突破。
光谷激光企業密度全國領先。
從無到有,三代華科校友接力創業
光谷,是中國激光產業的發源地。1971年,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設立激光課題組,開啟中國激光技術研發的序幕。
1983年,從美國考察回來的華工教授李再光建議,要借助湖北在全國的激光技術優勢,讓激光產業從實驗室里走出來。
“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就好像果子賣不出去只能爛在筐里一樣”,兩年之后,30歲的孫文和4位伙伴集體下海,用10萬元貸款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民營激光公司。
時隔多年,孫文依然記得1992年把公司產品賣到硅谷時的那種激動,“之前我國的激光產品都是只進口不出口,我們算是打破了那種局面”。
在孫文創業的前一年,馬新強考入華中科大激光專業。他當年的老同學們也沒有想到,這個性格低調的班長,會堅守在激光行業30多年,并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格局。
華工科技創造了60多項國內第一。
“激光要走出實驗室,到市場中體現價值。” 走出“圍墻”辦企業,從名不見經傳的校辦企業起步,馬新強帶領華工科技成長為“中國激光第一股”。
楚天激光、華工激光、團結激光……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第一批量產激光工業設備的企業相繼在光谷誕生,激光焊接、激光熱處理等一批研究成果進入了工業應用,并逐步規模產業化。
進入21世紀,更多“追光者”云集光谷,產學研為一體的激光產業鏈初步形成。
2005年,剛滿30歲,同樣從華中科大畢業的吳軒創辦逸飛激光;2007年,掌握光纖激光器技術的閆大鵬博士回國,與華工科技合資創立銳科激光,開啟了中國工業光纖激光器的國產化產業化進程;2008年,擁有華科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的李志剛創辦帝爾激光,現已成為國內光伏電池設備領域的龍頭企業;2010年,80后海歸陳抗抗創辦安揚激光,從事皮秒光纖激光超快光源產品研發與生產……
“湖北激光50年發展,是中國激光行業堅持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的縮影。”在去年10月舉行的首屆中國激光產業鏈論壇上,馬新強說。
老中青企業家30余年接力創業、踔厲奮發,時至今日,擁有銳科激光、帝爾激光等一批龍頭企業或領軍企業的光谷,已形成以激光器、工業激光設備和醫療激光設備等為主的能量激光產業集群,是全球激光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最完善的地區之一。
從弱到強,為中國激光贏得全球行業話語權
前不久,華工科技“三維五軸流線化智造”產線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流線化智造生產線,可實現激光裝備標準化、自動化、批量化生產,效率提升200%。
“華工科技的根在科技、在核心技術,我們不買地搞房地產,主要是投向核心技術。”首套國產化數控激光切割機、首個半導體激光器芯片、首臺高性能光纖激光器……馬新強說,對技術、智力的投入,華工科技創造了60多項國內第一,為中國激光贏得全球行業話語權。
曾經,進口光纖激光器占據中國80%的市場份額,一臺1萬瓦的光纖激光器,最高賣到700萬元。2013年,我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在銳科激光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歷史。
近10年過去,銳科直接應用客戶超過1500家,出口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光纖激光器在跟跑多年后,終于能與世界并跑。”銳科激光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說。
銳科激光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歷史。
2019年,主攻太陽能光伏領域精密激光加工設備的帝爾激光,在深交所上市。回憶自己的創業歷程時,李志剛感慨,創造奇跡的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不是盲目跟風于市場,而是科技創新。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以華工科技、銳科激光、帝爾激光等一批自主培育的激光上市公司為代表,光谷激光企業不斷取得突破,贏得“第一”——
銳科激光成為國產光纖激光器第一品牌、全球第二;華工科技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市場占有率已達到國內第一、全球前三;華日激光紫外激光器、奇致激光醫療美容設備、逸飛激光鋰電池加工設備等在各自細分行業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國內第一;7000瓦二氧化碳激光器、萬瓦光纖激光器、百瓦級超快激光器等產品實現國內首臺套產業化……
不只是國產替代的先行者,更是國際標準的制定者。2020年,銳科激光聯合華工激光等單位制定的一項光纖激光器國際標準獲得通過,這是我國首次為激光產品定國際標準。科研界評價,“國際科研合作無法把中國排除在外,需要中國參與進來”。
今年3月,光谷國際綠色激光產業基地啟動現場,激光產業基金、帝爾激光光伏激光設備研發生產基地、華工正源總部基地等一批項目集中簽約,其中的不少企業創始人,正是國內最早一批激光加工專業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瞄準未來,光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激光產業集群,這些企業家再次和光谷一起,二次創業再出發。
“光谷的發展史,也是一代又一代企業家們的創業史,在企業家精神的引領下,一大批企業從小變大,從光谷走向全球,一大批高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在國民經濟主戰場密集發力。”馬新強說,站在新征程、新起點,將系統布局創新鏈、人才鏈,產出更多“從0到1”的創新成果,攻克更多“卡脖子”難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