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戰爭中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好處有目共睹。比如海灣戰爭中,一個月內投擲的1萬多枚大型精確制導彈藥,就徹底打垮了對手的作戰意志。但是在海灣戰爭之后31年了,卻沒有見到同樣密度智能化武器的大范圍使用。實戰中可以看到短程彈道導彈、空射彈道導彈、亞音速巡航導彈,還有部分高速反輻射導彈的發射和取得的相應戰果,但是唯獨很少見到激光制導炸彈取得戰果的畫面。按說這類炸彈的使用,都可以有相應的作戰監控錄像。就像過去超級大國經常對外放出來的一樣。先是一個瞄準十字線牢牢地抓住地面的某個目標,僅僅幾秒之后,就突然有大范圍的爆炸伴隨濃煙騰起,被瞄準的目標頓時灰飛煙滅。之所以在作戰的同時還有全過程的錄像,主要在于激光制導炸彈是由激光作戰吊艙引導和監控, 因此作戰全過程被完整錄像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就是這種在過去30多年,全球觀眾已經司空見慣的場景,這次卻幾乎沒有出現!從作戰一開始,就說過攻擊方可能很少裝備激光制導炸彈,而一個月過去了,也基本證實了這種情況。不敢說期間沒有任何一枚激光制導炸彈投入實戰,但是即使有,也是數量少得可憐。否則不會一個此類作戰的實況錄像也沒有被放出。反倒是防守方大量使用無人機和小型空投反坦克彈藥命中的畫面比比皆是。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何作為一個傳統的軍工大國,連最基本對地武器的激光制導炸彈炸彈,都到了幾乎兩手空空的地步呢?如果說過去在中東的一些內戰,已經大量消耗了此類高端炸彈;但是問題是在中東也沒有見到大量的激光炸彈投入實戰,反倒是鐵炸彈去庫存了不少。 就算是過去的一些戰爭和沖突中消耗太多,但是作為大國,時刻保持先進彈藥有相當的庫存數量是最基本的軍事戰略常識。如果庫存見底,就應該加班加點趕快生產補齊庫存才對。而實際情況是,這個庫存恐怕一直都是兩手空空的狀態。本來就沒多少,更談不上大量消耗之后再快速補充。要說沒有激光制導炸彈的生產技術,則完全說不過去。超級大國在197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把激光制導炸彈首次投入實戰,期間極少未爆彈就作為其他大國研發這類先進武器的自然模本。因此同樣在1970年代,就已經存在超級大國體系之外的另外一條激光制導炸彈的生產線,而且還曾經對外出口。那么既然在50年前就已經有此類現成的技術,為何到50年之后反倒基本沒有“現貨”了呢?根本問題在于此類生產線,最近30年來, 一直有首先滿足國外客戶訂單的“傳統”。典型的就是SU系列戰斗機和S300和S400導彈系統。都是首先滿足國外訂單;只有國外訂單全部履行完合同。才開始不緊不慢地生產本國各軍種的訂單。這就造成SU系列戰斗機和S300到S400導彈,在海外的準備總數量,比在其內部各軍種裝備總量還多的奇怪現象。而如果某類武器長期沒有國外客戶,甚至是有國外客戶但是訂貨數量太少。那么其生產就會長期處于基本停滯的狀態;其綜合技術升級也會進展緩慢。一般來說,激光制導炸彈應該主要是伴隨大型戰斗機出口;但是SU系列和米格系列海外客戶,似乎只注意為他們采購的戰斗機配備空空導彈一類的武器,對地攻擊武器采購的數量極少。即使有,也是三五十枚的小批量。這就造成在SU系列戰斗機和S300到400導彈上, 其自家空天軍可以常年“蹭”海外客戶訂單完成之后的“慣性”產能,也就是可以拿到一些尾貨。但是激光制導炸彈一類的專業對地彈藥,海外的訂單本來就少。就導致其空天軍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連尾單和尾貨都淘不到的程度!除了生產上的原因,其實還有技術上的因素。不要以為大量裝備激光制導炸彈,只需要埋頭生產炸彈本身就可以了。其實比生產精密炸彈更復雜的,是生產配套的專用光電吊艙。這個才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而專用吊艙的生產,需要大量的高端光學部件和高端芯片。這兩樣又是生產方奇缺的,基本都需要對外進口。在生產單位外匯本身就有限的情況下,更沒有熱情和動力去生產配套的吊艙。因此缺乏高端制導武器,不僅僅是缺乏某種武器本身,而是整個體系都嚴重“肌無力”的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