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術正在變得平價。
往前20年,激光是不折不扣地“高科技”。當時,激光加工市場主要由幾大國際品牌把持,一臺設備購置費動輒百萬起,后續的維護與更換零件同樣花費不菲。另一邊,國內不斷攀升的鋼鐵產量還在繼續膨脹,金屬加工需求持續高漲。
面對此情此景,眾多從業者活絡心思,紛紛開始尋找機遇。
如今眾多耳熟能詳的國產大品牌,就是在那時開始起步的。
如今國內激光相關市場已是一片紅海,不論行業上下游,競爭都變得十分激烈。在功率上,激光設備正在不斷突破最大上限,萬瓦的設備已不再罕見;在服務上,全國各地都是服務售后站點,出現故障,立馬就能派人上門維修;在價格上,國產品牌大打出手,中低功率市場已不見外國品牌身影.....
激光技術從何而來?
激光的理論基礎由愛因斯坦在1917年提出,但遲至1958年才由湯斯與他的學生肖洛具體化,1960年第一束人造激光在美國休斯實驗室發出,至上世紀80年代,激光開始商業化,直至世紀之交引入國內。
商業大大催化了激光技術的發展,從功率到穩定性再到精度,激光在這20年取得了長足進步。
現在,激光加工已經在服裝、廣告、廚具、門窗、汽車、船舶、醫療、3C電子等眾多領域全面開花,從切割到焊接到打標,再到清洗美容,激光越來越普及,也越來越全能。
隨手拿起你手邊的耳機手機,上邊那細密而清晰的文字大概率就是出于激光打標的成果。
國產廠商的加入,是人們認為“平價”的緣故。
在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國產廠商經歷了默默追趕到逐步崛起,至2010年前后,上游各大部件均已實現國產化,下游整機廠商也開始聲名鵲起。在這期間,國內鋼鐵產量從12850萬噸大漲到62665萬噸,足足5倍有余,廣闊的市場前景給了眾多玩家十足信心。
在國產化之前,行業整體對國外依賴嚴重,作為設備核心的激光器、激光頭以及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在整機方面也以德國與美國的大品牌更受歡迎,更值得信賴。那時,如果某座工廠購入一臺TRUMPF的大功率激光切割機,那無疑是高端制造的代表,值得登上當地報紙書寫一番。
和光鮮亮麗的外資品牌相比,國產品牌無疑更平易近人。
現在,激光加工設備的入門門檻不斷降低,最便宜的激光打標設備僅需數萬元即可入手,手持式激光設備也在不斷普及。操作上,在智能控制系統的幫助下,客戶很快就能掌握相關操作,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售后服務來補全。
實際上,這并非全是國產的原因
在微觀經濟學中關于成本的論述,有一段最基礎的論點就是:提高生產水平能降低成本。
激光技術商業化的這二十多年時間里,其本身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最初的主流激光設備是CO2激光器,其能量轉換效率大約在8%-10%之間,且需要定期維護與校正,在面對厚板加工等場景時難免有心無力。如今的光纖激光器轉換效率更高(30%),對金屬材料的吸收性更好,維護方便,使用壽命也更長,大大提高了激光加工的競爭力。
當然,以上只是激光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上游零部件的生產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集成到下游整機上,自然就是激光設備更好更便宜了。
曾經,一束激光干凈利落切開金屬的畫面被視為先進與科幻的現代化技術代表,到了現在,這只不過是眾多從業者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之一。
相比傳統加工技術,激光在效率和精度上都有著難以比擬的優勢,面對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和采購商,激光技術正成為更多供應商的必要選擇,國產廠商,無疑為這一先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