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加速了制造業發展動力、生產模式、支撐要素和組織方式等范式的變革。當前,我國制造業已經具備整體實現范式變革的基本條件,也進入了需要范式變革才能實現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我國制造業正在經歷4大范式變革
1.在發展動力方面,從利用國際技術溢出的外部帶動向自主創新的內生驅動轉變。
我國過去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多數情況下換來的是外企即將淘汰或者不夠先進的技術與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中低端地位;在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即便利用國際技術溢出的外部帶動效應也已無以為繼。
從外部環境看,發達國家對我國的遏制和打壓主要集中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其試圖通過產品斷供、技術封鎖將我國鎖定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
從國內發展看,只有通過自主創新而非技術引進,才能不斷突破前沿、空白領域,實現更多產業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戰略性轉變。
從創新規律看,未來多領域技術交叉融合趨勢將更加突出,技術產品迭代將更加快速。我國需加快推動國內的自主創新,提高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自持力。
2.在生產模式方面,從傳統生產方式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轉變。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改造甚至顛覆原有的傳統生產模式和業態。例如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從本質上極大提高了制造系統的性能,也在改變著制造業競爭力版圖,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資本甚至技術密集型產業;又如,疫情促使網絡化協同模式加快應用,正在重構產業鏈上各類主體間的聯系和分工。
制造業企業可通過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提供“有形產品+增值服務”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只有把握住制造業生產方式加速變革的大趨勢,推動我國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升級,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具備發展新優勢。
3.在支撐要素方面,從以初級生產要素投入為主向依托高層次生產要素為主轉變。
過去,我國制造業的規模擴張主要依靠廉價土地以及勞動力、資源能源等初級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支撐,但這一情況近年來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遭遇瓶頸。另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發展邏輯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加依賴產業生態系統實現各類要素的集聚和融通。
在以人工智能作為生產工具的時代,信息已成為類似石油和電力的戰略性資源。為海量數據的獲取和處理、傳輸提供基礎性支撐的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將在產業轉型升級和完善產業治理體系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在組織關系方面,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生產關系向各類主體網絡化協同配合轉變。
當前的產業組織形式,在生產上表現為不同企業以供應鏈為紐帶形成的上下游配套關系,在空間上表現為不同企業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形成的地域集聚。然而,這兩類組織關系都無法滿足未來產業發展的需要。
未來產業分工越來越細、產品迭代速度越來越快,要求企業必須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產業鏈上多個合作伙伴的整合;
網絡平臺的迅速崛起,促進了不同地域間企業的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大幅擴展了企業尋找新合作伙伴的范圍;
我國一部分產業園區的企業雖然在地理空間上集中,但相互間關聯度較小,技術和信息等資源無法實現共享,“集而不群”現象比較突出;
產業領域的交叉融合趨勢明顯。企業不僅要深化與固有伙伴的關系,更要開展與其他領域企業、高校院所、咨詢機構等的合作,目前我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第三方機構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可見,未來必須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加快推動產業組織模式變革,積極發展新型產業組織,通過產業集群實現線上平臺與線下集聚的有機結合,形成創新協同、技術共生、利益共享的組織形態,實現效率價值的提升和資源配置的優化。
把握制造業范式變革應堅持四個“注重”
展望“十四五”及2035愿景,我國要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就必須加速推動制造業四大范式變革。制造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既要順應長期規律,也要遵循產業發展新邏輯,找準政策切入點,多方協同合力推進。
注重完善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加大對戰略必爭領域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加強共性技術研發機構建設,釋放場景優勢加速應用創新
注重推動制造業生產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推進服務型制造
注重推進制造業各類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提高傳統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強數據、信息、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支撐能力
注重構建適應未來要求的組織架構和產業集群,通過適應的網絡架構和產業集群來促進企業間、企業與其他主體間形成高效協作關系,實現生產高效組織和產品快速迭代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