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在佛山舉行。其中,供應鏈優化、碳中和綠色發展、數字化轉型等成為會上熱議話題。
為什么制造業這么關心這個問題呢?先來看看制造業的近況:盡管節后復工提速,制造業PMI已經連續多月高于枯榮線。但制造業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圖片來源:pexels
芯片短缺影響從半導體行業往外蔓延,比如家電制造,部分智能產品如電飯煲等小家電也開始受到波及,一些家電品牌已經開始提升銷售價格。比如汽車制造,由于芯片和部分零部件短缺,不少企業已開始暫停部分車型產線……關鍵技術被掐脖子,生產也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制造業利潤被壓縮,不少中小型企業舉步維艱。比如紡織行業,人們在為新疆棉發聲的時候,紡織企業卻被困在原料價格里。
“棉在吼,滌在叫,人棉在偷笑,滌綸在蹦蹦跳,錦綸絲更是呱呱叫,氨綸在咆哮,原料成本發高燒,前期報價已無效,漲得我們都想不到,市場沒有后悔藥,昨天報價已無效,價格已經全部亂了套?!奔徔椚巳锪餍械亩巫痈求w現出紡織企業的捉襟見肘。
不僅僅紡織業,原油上漲引發的鋼鐵、化工、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上漲影響范圍更大。比如塑料原材料中常見的PP料,去年4月大概5800元/噸,現在已經到達9000元/噸。
一些企業表示部分原材料供應商按10%起步漲價,然而適逢淡季,甚至有些客戶一再壓價,價格不升反降,制造業市場似乎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困局。
圖片來源:unsplash
隨著碳中和相關的政策下達,環保要求也將日益嚴格,制造業綠色整改也迫在眉睫。在這樣的環境下,制造型企業應該如何破“漲”呢?
其實,僅僅是控制材料成本,成本調整空間有限。企業只有不斷提升其經營能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才會更強。通過創新提升產品質量,走出低端市場高度同質化而引起的價格競爭困境;通過創新應用,提高企業運營和生產效率、優化管理,這才是企業應對之道。
產品質量、研發能力、技術水平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根和魂,但不少企業卻忽視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pexels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可以通過機器換人、引入工業軟件來優化管理、洞察市場、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而這些方式正逐漸獲得企業的認可。
例如某五金廠希望可以加強對產線的自動收邊機、窩爪機臺、自動沖床的安全管理和設備管理。首期改進為設備加裝寰球底層數據通信模塊讀取設備PLC上的運行信息,實時了解設備運行狀態,識別設備異常信息。一方面為生產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一方面提升了生產運維、設備管理的效率。不考慮效率提升帶來的產出價值,僅僅從節約人力方面測算,該項目13個月即可收回成本。
環境在不斷變化,科技在不斷變化。只要企業不對自己設限,堅持創新,原料價格再漲,也總會有路可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