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如何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兩份最新文件給出了答案。
新華社3月13日公布關于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下稱“計劃草案”)的報告,2021年計劃的主要任務第二項即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計劃草案提出,實施新一輪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等。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包括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方面,提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體又包括,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雯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作為“世界工廠”,我國在當前的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一直講的“卡脖子”技術。“這次規劃也意識到了制造業還是我們實體經濟最重要的基石。”
賽迪(上海)先進制造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陶傳亮對第一財經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制造業做優做強提出了思路,其中之一就是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補足產業基礎。提出實施由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五基”組成的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明確要在這些關鍵領域形成原創、可控的技術突破。
陶傳亮表示,我國制造業集成應用創新能力強,但是“重市場、輕技術”“注重模式創新、忽視技術創新”的情況始終存在。“十四五”規劃指明發展產業基礎的方向,需要機制體制能跟上,使國產“五基”能得到更多應用和推廣,獲取更多技術迭代和產品升級的機會。
實施新一輪制造業五年行動計劃
在《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2017年發布新的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在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新材料、制造業智能化、重大技術裝備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關鍵技術產業化專項。
可以看到,在上述幾個領域,我國近年來有了明顯進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1萬億元。“十三五”時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0.4%,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個百分點,在規上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
不過,我國的制造業也面臨全而不優的局面。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任務。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苗圩說,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不僅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將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時,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加迫切。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方面,明確了8個方向,分別是高端新材料、重大技術裝備、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北斗產業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醫療裝備和創新藥、農業機械裝備。
在陳雯看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礎性、集群化、綠色化、高附加值化是方向。最終要走到成本相對可控、利潤和附加值比較高的一個路徑上來。“其中基礎性材料和核心工藝等是重點,要能夠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發展。”
在3月8日舉行的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我國制造業比重在2006年達到32.5%以后,逐漸下降。當然有個大背景,就是我們的經濟總量在不斷提升。肖亞慶認為,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不僅要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總量,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此,首先是要保持產業鏈完整,把弱項和短板補齊,使得在任何時候,制造業都是支撐,都不能“掉鏈子”。其次,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進一步提升,要對傳統行業實施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盲目重復建設,要防止“一哄而起”。同時要鼓勵產業集群發展,鼓勵龍頭企業發展。
在3月1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肖亞慶也表示,工信部接下來將聚焦幾個方面的工作,包括緊扣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的創新能力;緊扣保持完整產業鏈體系,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全面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持續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和彈性。
各地重大項目瞄準產業鏈強基
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各地的重大項目清單也對照國家和地方“十四五”相關規劃明確了重點方向。
根據江蘇省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重大項目清單,今年初步安排項目240個,年度計劃投資5530億元,較上年初增加120億元,其中,產業項目最多。
江蘇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的重大項目清單編制工作,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對照國家和省“十四五”相關規劃明確的重點方向,優先安排納入相關規劃且成熟度較高的項目,提高與規劃、計劃的契合度。
此外,項目編制更加注重與產業鏈的銜接,重點考慮安排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以及50條重點產業鏈的強鏈固鏈延鏈項目。一批核心技術攻關、解決進口替代的新項目納入清單,142個產業項目中,與江蘇省30條優勢產業鏈直接相關的強鏈固鏈延鏈項目占比超過50%。
陳雯告訴記者,江蘇是一個制造業大省,一方面傳統實業比較健全,另一方面從自然地理條件來說,其平原面積、比例在各省份中是較高的,非常適合做大型裝備大制造業的場所,加上有沿江沿海的物流交通條件做支撐。
而在西部的重慶市,近日也發布了2021年市級重大項目名單。894個重大建設項目中,“科技創新”“兩新一重”“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等成為名單中的關鍵詞。
比如,在產業發展方面,圍繞產業補鏈強鏈延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進永川筆記本電腦外殼及汽車零部件生產、重慶亞歐汽車零部件廠等支柱產業項目98個,年度計劃完成投資326億元;推動華潤微電子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星星冷鏈年產150萬臺智慧冷鏈終端智能工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4個,年度計劃完成投資221億元。
作為科創中心和制造業重鎮,上海2021年的工作重點也明確提出,要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構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上海市市長龔正在1月24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上海今年要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構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開展民用飛機制造、高端醫用材料等補鏈強鏈行動,推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開工建設一批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的重大產業項目。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陳雯認為,在產業鏈補鏈固鏈過程中,更多需要靠企業的力量去協同。“政府來開放市場,讓產品能夠進入現有市場,繼而在企業層面再來協同合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