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光纖激光器市場爆發的價格戰使各激光器廠家毛利大幅下滑,價格偏高的進口產品在以價格為主導的競爭中更顯劣勢。這一背景下,部分企業做出戰略調整,放棄激烈市場,光纖激光器的行業龍頭IPG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也在逐年下降:2017年中國光纖激光器市場52.7%的份額被IPG占領,2018年為49.0%,到2019年這一比例降至41.9%。
從這一趨勢來看,隨著時間推移進口產品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降低,外企在中國的生存環境會愈發艱難。但在2020年財報陸續出爐后,小編發現這一趨勢發生了變化。
下半年銷售額顯著回升 四季度增幅超50%
為更好探究外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OFweek激光網根據2家美國光纖激光器上市企業IPG及nLIGHT的公開財務數據,對每季度中國市場銷售額的同比變化情況進行匯總統計。具體表現如下:
從上圖曲線變化可見,自2018年下半年價格戰爆發后,IPG和nLIGHT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均受影響,直到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回升勢頭。其中IPG在第四季度達到了52%的高增速,為近三年最高水平;而nLIGHT四季度同比增幅達22.8%,為價格戰爆發后的最高水平。
此外,IPG與nLIGHT的毛利率也在連降多個季度后,也于2020年3季度恢復同比正增長,其中IPG三季度毛利率同比回升1.6%,四季度毛利率同比回升3.1%,而nLIGHT三季度毛利率同比回升2%,四季度毛利率同比回升12%。
可以看出,從3季度開始國外激光器廠家在華銷售額及毛利率均明顯回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對我國激光行業的發展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萬瓦爆發奠定增長基礎 老客回頭推動業績回升
如果說2019年是萬瓦激光的爆發年,那么2020年就是2萬瓦的爆發年。在2020年,曾經備受爭議的萬瓦級激光器幾乎已經成為每個企業的標配,與此同時2萬瓦激光器銷量大幅增長,3萬瓦激光器也逐漸開始出貨。不論國產還是進口品牌,都搭乘萬瓦的東風獲得快速發展。目前千瓦級的激光器國產化率日益提高,但萬瓦激光器領域IPG依然表現強勢,其中2萬瓦激光器2020年出貨接近整個市場的50%。IPG下半年的業績回升,萬瓦激光器起著重要作用。
除萬瓦爆發外,老客回頭對IPG的業績回升同樣功不可沒。據OFweek激光網了解,武漢某設備集成商多年來一直以IPG為主要供應商,2018年后采購額開始下降但仍有近千萬水平,2019年采購額僅剩下幾十萬。而到了2020年7月,原本漸行漸遠的客戶突然回頭,大量采購IPG激光器,僅下半年的采購額就超過了2018年全年的采購額。
這些回頭的客戶表示,更換供應商之后雖然采購成本降低,但也意味著系統產值下降,利潤變薄。同時由于更換供應商造成系統故障率增加,維修和售后成本也隨之增加,兩年下來幾乎沒能賺到錢。IPG方面表示,在2020年下半年,類似這樣的回頭客戶在華東、華南市場還有很多。
可以說,老客回頭既推動了IPG業績回升,同時也向市場傳達出明確的信號:價格將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標,品質與穩定才是重中之重。
何為品質?4kW激光器服役十年初次維修
所謂品質,不是靠商家自吹自擂,而是要實打實地接受工業市場的檢驗。
十年前,激光器市場主要是CO2及YAG激光器的時代,光纖激光器尚未得到工業市場認可,IPG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早期也主要是向科研院所、高校進行推廣。2010年底,IPG與大族激光聯合研制4000W激光焊接機并發往浙江慈溪的一家鋁制品加工廠。在當時的光纖激光器市場上,4000W屬于絕對的高功率產品。
OFweek激光網聯系到慈溪市龍發鋁罐有限公司的資深員工,向對方了解十年前激光器的使用情況。龍發公司表示:“可以說我們是率先引入高功率激光焊接設備的工廠之一,新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優勢。激光焊接速度快、質量好,很多別的廠家焊不好的工件都要拿到我們這來做。這臺設備從2010年開始用,激光器在2018年底出現一些小問題,但不影響使用,也沒有去修。直到2021年1月份我們才聯系廠家維修,更換了模塊。總體來說,激光器持續服役時間達到十年。”
眾所周知,光纖激光器最核心的部件是半導體泵浦二極管,而任何半導體產品都有使用壽命的上限,加上增益光纖等其他部件也存在各自的使用周期,因此光纖激光器不可避免地會在使用多年后出現功率衰減。從目前市面上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運作情況來看,使用8年才開始出現功率衰減,使用10年才初次進行維修,屬于非常高的品質水準。
當然,單一案例并不代表該品牌所有激光器都能穩定8年不壞,也不意味著進口產品一定優于國產產品,但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國際一線品牌的技術實力與品質水準,一些優秀之處仍值得國內企業學習。
小結:激光器競爭終將向品質聚焦
綜合來看,IPG的核心優勢可以歸納為電信級的設計理念、強大的技術積累及技術開發能力、全面實現核心零部件垂直生產。
大家都知道,IPG成立于1990年,但初創的IPG并不面向工業市場,而是面向以光通訊為代表的通訊市場。隨著2000年通訊行業破產浪潮發生后,IPG果斷轉型到工業領域,并沿用了通訊時代的設計理念,以電信級的使用壽命標準來設計工業激光器的核心部件。這樣的理念確保了IPG產品在核心零部件設計層面的穩定。
而在IPG眾多領先的技術中,不得不提分布式單芯結泵浦方案和側泵浦雙包層技術。分布式單芯結泵浦方案的優勢在于:多個多模或大面積單發射極二極管組成激光器能量源,任何單發射器泵的故障不會影響其余泵組件的性能,因此這套方案可以提高光纖激光產品的穩定性及壽命。據IPG官方披露,其單芯結二極管壽命超過100,000小時。
分布式側泵浦(包層)技術由創始人Valentin Gapontsev博士和Igor Samartsev博士開發,可將多個泵浦二極管發出的光被高效地耦合到有源增益光纖的包層。泵浦光在包層內進行多次反射,同時不斷穿過單模纖芯,在纖芯中泵浦被稀土離子吸收和再次發射。這種簡潔的機制以極高的效率將多模二極管光轉換為單模光纖激光器光。側面泵浦技術實現“全光纖”結構,沒有自由空間光學器件,無需光學調整或擔心光學器件的振動問題,大幅提高了激光光束質量和效率。
此外,IPG是業內為數不多的能實現核心零部件垂直生產、全面自供的光纖激光器制造企業。以半導體泵浦二極管為例,對于核心部件依賴外購的企業而言,控制成本就意味著二極管要長期在額定工作電流甚至是超過額定電流狀態下工作,這會縮短半導體二極管壽命,時間一長會影響激光器的功率穩定性。如果企業能實現核心部件自產自供,則可以拋開成本壓力,通過增加二極管數量來降低二極管的實際工作電流,延長二極管壽命,由此提高激光器的長期穩定性。可以說,IPG的自主生產、自主把控品質,確保了核心零部件在生產層面的穩定。
盡管在過去兩年的價格競爭中,IPG等進口產品不占優勢,但憑借技術與品質上的底蘊和口碑,貴但穩定的產品重新得到市場青睞。國內企業雖然目前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產品品質也在不斷提升,但依然還有進步空間。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國內激光市場的競爭將從以價格為主導走向以品質為主導,國內激光行業也將重新回到良性競爭格局。未來,低價產品雖然仍會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場,但要贏得主流市場的認可,必定離不開穩定、可靠的品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