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肖亞慶8日在全國兩會第二場“部長通道”上表示,保持制造業比重穩定,不僅僅是總量要做大,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確保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梁”,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所系。主要發達國家成長為世界強國,無一不是靠制造業的強大;進入后工業社會后,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業,并牢牢占據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對于維持強國地位也至關重要。
我國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31.3萬億元,連續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在2015年占比達到32.5%以后,比例在逐年下降,存在過早“去工業化”的苗頭。“卡脖子”“掉鏈子”的風險,不可不察!
對制造業,要始終保持進取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被列入“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
制造業是深圳經濟的立身之本,深圳也是率先提出保持一定制造業比例的城市代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余年,已經歷了多次產業升級,但制造業一直是基本盤。早在2015年,深圳便出臺了《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規定到2020年全市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并劃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紅線”。
死守“紅線”,保量提質,讓深圳制造業得以做大做強。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萬億元,連續2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5%以上,遠遠高于全球同級別城市;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72.5%和66.1%,成為深圳制造的鮮明標簽與深圳經濟的核心引擎。
當前,深圳的制造業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也具備“升級型增長”的有利條件。看營商環境水平、產業鏈完整性與科技創新賦能實力,深圳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仍占先手。發達國家已經有的我們還沒有的“追趕區”,全球科技和經濟發展前沿的“無人區”,就是深圳進一步做大做強制造業的發力點。
深圳要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樹深扎根”,一手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補鏈、強鏈,提升發展質量和能級,進一步鞏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