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機器人檢測認證與長三角產業創新大會在上海隆重舉行。本次大會圍繞“賦能區域產業,提升企業價值”展開討論。期間,來自國內外的行業專家為后疫情時代如何促進機器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近年來,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得很快,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從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到增強現實技術,從網格計算發展到云計算,從機器學習技術發展到深度學習,這里出現了幾個典型的綜合交叉領域?工業互聯、混合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我們把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制造業當中,將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實際制造技術融合起來。企業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不盡相同,目前,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數字化的階段,真正智能化的要求在于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實際制造技術有沒有融合。若要將這兩者真正結合起來,需要兩項關鍵技術:機器視覺檢測和數字孿生。”浙江大學教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平臺創新聯盟理事長譚建榮院士在演講中指出。
未來,戰略形勢及國際機器人格局即將發生較大轉變,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原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趙杰教授則對未來10-15年全球機器人產業新的國際戰略格局進行了研判:
?全球機器人產業格局將重塑,中國市場將成為產業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實際上中國市場已經占有較大優勢,而且隨著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相信中國可以打破當前格局,形成中、美、歐、日、韓主導的全球機器人產業新格局。
?亞洲及一帶一路國家,將成為世界強國,爭奪工業機器人的重要市場。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際龍頭都以爭奪中國市場作為決勝未來的重要戰略,隨著產業的逐漸轉移,國際上整機龍頭企業將以中國市場作為戰略市場,主攻亞洲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新興市場。
?服務機器人將成為世界機器人強國爭奪新興產業主導地位的重要戰場。服務機器人產業總體上尚未爆發,但其市場一旦爆發,會遠遠高于工業機器人市場,這個市場的規模將占據全球機器產業極大的份額,誰取得了主導地位,就意味著占據了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龍頭地位。
?特種機器人地位將異常突出,成為世界機器人強國相互制衡的重要手段。特種機器人在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以及關乎包括國家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等方方面面都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來自日本立命館大學理工學部機器人學科教授馬書根也提出了他對于機器人行業現狀的思考。
“目前,服務機器人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但其并沒有像預測的一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原因在于機器人產學界發展需求不一致。工業機器人需求很大,如何實現輕量化、高精度、高速度是目前企業面臨的挑戰。而在學術界,人們對于仿生機器人、人工智能的研究興趣更加濃厚。
此外,馬書根教授透露,日本已經制訂了2021-2025年新的五年期機器人發展規劃,“日本對于機器人的發展也很看中,其硬件技術始終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軟件技術及AI技術方面還有所欠缺,亟待進一步提升。”
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國家“十五”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孫立寧從不同角度和應用行業出發,勾勒出一個非常宏偉的未來機器人產業藍圖。“機器人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疫情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機器人是剛需的,同時也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把產品與傳感器相結合,通過大數據互聯來達到理想的狀態。在汽車行業中,ABB、寶馬汽車等對汽車零部件尺寸檢測會有應用;在3C電子行業,工廠自動化應用也非常大;此外,機床與工業軟件技術結合也實現了車間的智能化發展。”
“機器人技術發展得非常快,但要最終實現機器人應用,解決其編程中的柔性控制、環境感知建模、人機協作的安全問題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總結道。
后疫情時代,制造業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級,也極大釋放了工業集群的需求,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人機交互關鍵技術的加速突破,豐富了下游應用場景,在娛樂、教育、醫療等領域展現出新的發展動能。新的經濟新的業態催生出新的需求,從未來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拓寬與下沉,到新的應用場景釋放出新動能,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相信中國機器人市場在智能制造大背景的助推下,一定會走得更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